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小学音乐活动方案(案例)-_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和表现力【实用8篇】
1/26小学音乐活动方案(案例):_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和表现力【实用8篇】方案应该是可操作的,能够引导我们完成我们的任务。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和可持续的效果。方案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和努力,以下的案例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小学音乐活动方案: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和表现力【第一篇】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1、聆听:《致春天》、《春水》。2、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3、音乐知识:切分音。(略)。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2/26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电子琴、磁带、视频。三课时。第一课时。教材分析:1.《小鸟小鸟》是故事影片《苗苗》的插曲。曲调欢快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觉,展现了少年儿童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祖国明媚的春光里自由飞翔欢乐幸福的形象。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欢乐的情感。2.春天,象征着美丽;春天,象征着生命。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春天,它又是许多的诗、绘画和乐章中赞美的对象。《致春天》这首钢琴抒情小品就是挪威十九世纪作曲家格里格谱写的春天的颂歌。尾声是一连串的分解和弦,清澈、明亮,花蕾初绽,色彩缤纷,引起人们对美好春天的多少无穷遐想。教学内容:1、聆听《致春天》2、表演《小鸟小鸟》。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体会身边的春天、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教学难点:表演《小鸟、小鸟》。二声部做到声音协和。3/26休止符即空拍在歌曲中的演唱方法。注意解决六度音程大跳的音准。教学过程:一、聆听《致春天》。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2.初听《致春天》。(1)设问: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3.复听《致春天》。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1)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说明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曲调相同但情绪不同。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4/26(2)完成方格框内的选择—曲调高、低与情绪的平静、期待、、热烈。5.三度(欣赏)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二、表演《小鸟小鸟》。1.生态环保导入。设问:(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成语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设问:(1)歌曲是几拍子?说出该拍号的含义?(复习6/8拍号,该拍号在第9册第1课讲过。)。(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3.学唱曲调。(1)教师范唱曲调。设问: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律?(弱拍起唱、——第六拍起唱)。5/26(2)先学第一部分(第一乐段)。a.教师范唱。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相似的地方??b.在教师指导下用6/8拍指挥图式,跟着教师的指挥放慢速度视唱第一乐句(2小节)。c.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其他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d.按教材要求,画出该三个乐句的图形谱,找出相同与相似的部分。e.按曲调的起伏,有感情地唱好第一部分曲调。(3)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a.教师分别范唱两个声部的曲调。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b.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先学唱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2小节)。注意第一声部六度音程以及第二声部的四度音准。c.分声部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d.合唱合成。要求学生能相互倾听对方的声部,做到和谐。4.学唱歌曲。(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悦、活泼的情绪。(2)用“la”唱全歌。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每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欢乐的情绪。(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感情。5.表演歌曲。6/26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意见,如:演唱形式;编配打击乐;伴舞;小品表演……进行二度创作表演。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三、课堂小结。进行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2.学生二声部训练还有待提高,多加训练,唱多几次明显感觉好多了,但还是不太稳,要求老师带唱,请学生下课之后再去找找还有哪些描绘春天的歌曲和乐曲。四、课后反思。现在新教材都很注重合唱教学,这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切不可加快速度,要循序渐进,之前要做些音程的练习,特别是相近的几个音。小学音乐活动方案: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和表现力【第二篇】教学内容:1、学习歌曲《月亮田》。2、听赏歌曲《金孔雀与凤尾竹》。3、学唱歌曲《太阳》。4、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目标:1、山沟沟带给人太多的遐想,清凉的山风,清澈的小溪和青绿的高山……本单元通过学唱歌曲和听赏音乐,让学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山沟沟的秀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7/26和生活的热爱。2、学会用自豪、骄傲和优美的感情演唱歌曲。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歌曲《月亮田》。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导入:1、师创设歌曲情境——描述广西龙胜梯田的优美景色,并引出“月亮田”2、师放音乐《月亮田》,让学生初步体验音乐意境。3、提问:听到音乐你会想到什么,你的眼前浮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5、跟读歌词。6、师简要介绍歌曲中的:“龙脊梯田”7、师范唱,生仔细听。8、学唱歌谱:掌握歌曲中的半音:55#45|的音高位置,9、生跟音乐默唱——轻声唱。10、师再次描述“月亮田”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用自然、甜美的各声演唱歌曲。11、生跟琴完整唱。12、跟师做简单的壮族舞蹈动作。13、跟音乐带动作表演。14、跟音乐表演唱。8/2615、师小结——下课。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复习歌曲《月亮田》。三、新课导入:1、猜谜语:有一种小动物他照的照片总是黑白的?(大熊猫)它可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今天我们就要到大熊猫的老家四川去看一看,听一听那的民歌《太阳》。四、师范唱。生听老师范唱,说说太阳能带给我们什么?五、感受歌曲。1、跟音乐拍手。2、按四四拍的节奏拍手。六、读歌词。1、师带读。2、教生字。3、生读。七、学唱。1、默唱。2、轻声唱。3、师指导。4、生有感情的唱。5、分组唱。9/266、变换速度唱。7、歌曲表演展示,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八、小结——下课。第三课时。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导入:1、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知道的民族,以及表演一个民族舞蹈,请其他小朋友猜他表演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三、学唱歌曲。1、放录音感受旋律,提问:你能听的出这个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吗?2、简介“日喀则”——在藏语中是“美丽的家园“。3、引导学生读好“就在日喀则啊”——用自豪喜悦、骄傲自豪的心情读。4、歌词接龙游戏。5、示范读“啊嗦啊嗦马里拉”(带动作读)。6、完整的读歌词。7、揭题《我的家在日喀则》。8、师范唱,想想,你听了这首歌曲以后心情怎样?9、轻声唱,——(跟录音),师指导唱好。10、跟琴声自己唱——师指导演唱音色。11、全体完整的演唱歌曲。12、歌曲表演——带上之前学的舞蹈动作。10/26四、创编歌词。1、师示范唱。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3、跟身边小朋友唱。4、创编表演、展示。五、小结。第四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观看傣族“泼水节”的录象,引导学生观察傣族的服装、竹楼、热带雨林中的凤尾竹。三、初听音乐《金孔雀与凤尾竹》。1、想一想,乐曲是人演唱的还是用乐器演奏的?2、你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你觉得这个声音有什么特点?四、介绍乐器——葫芦丝。五、复听乐曲《金孔雀与凤尾竹》。1、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演奏葫芦丝。2、你听了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六、再次聆听《金孔雀与凤尾竹》。1、让学生在听到欢快的音乐时创编一个表示高兴的动作。2、随着音乐摆动。七、创编活动。11/261、让学生分角色表演。2、展示。小学音乐活动方案: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和表现力【第三篇】设计思想:本节课我根据音乐欣赏教学应该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从听觉入手,从情感入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重点强调了“听觉”的培养,以“听”为主,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由想象、联想并用各种方式表现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下面将教学的思路作一简述:一、导入:课间播放“金蛇狂舞”音乐,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中自由走进教室,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无形中对音乐有所感受,为教学埋下伏笔。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反映,自然地引出再听音乐片断,并让学生通过听辨、思考、讨论,让他们给乐曲命名,给一首从未接触过的作品命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初听全曲的积极性,他们会全神贯注地去听,去想象,去创编。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起了学习兴趣。二、简介作品:通过教师简明、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作品相关的常识、12/26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曲式结构等有简单了解。三、简单的分析作品: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分段听赏的方法,使学生对每个乐段有所感受与体验。首先让学生听引子部分。听后师提出问题:引子部分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酝酿了什么情绪?通过学生的描述,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联想力,通过哼唱加深记忆。接着让学生听a段部分,听后师提出问题:引子过后是什么乐器把引子与第一乐段连接起来的?力度上有什么变化?有何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力度的听辨力与联想力,通过哼唱加深记忆,进一步感受了音乐的欢快情绪。最后让学生听赏b段部分,师提出问题:a乐段和b乐段哪个乐段最热闹?用什么乐器来烘托热烈欢腾的气氛的?你能说说这段乐曲的创作特点吗?你能说出乐曲中堂鼓的节奏吗?通过让学生小组探索讨论,让学生自己画图形谱从而了解作品的创作手法,并通过用筷子模仿堂鼓演奏,加深音乐记忆,感受“对答响应”与“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在乐曲中的运用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与音乐理解能力与表现能力。四、复听全曲:在对作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复听全曲,然后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按音响的顺序在课桌上排列起来,并让学生小组互相把听到的音乐描述下来,从而检测学生对音乐结构的分辨力,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掌握了全曲的结构。13/26五、用筷子为乐曲伴奏:在学生中找出一名小指挥中,到讲台上指挥,要求学生在听到引子部分时随意做律动,在听到a段部分时用筷子互相敲击,在听到b段部分时用筷子模仿堂鼓的敲法为乐曲伴奏。六、课堂小结:以往的小结通常都是由教师进行的,本节课由学生来进行小结,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小学音乐活动方案: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和表现力【第四篇】《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的目的
本文标题:小学音乐活动方案(案例)-_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和表现力【实用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56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