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安全监控解决方案(最新8篇)
1/32安全监控解决方案(最新8篇)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应该明确目标和优先级,避免无谓的偏离。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和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安全监控解决方案【第一篇】2024年9月,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在农村地区开展安全技术防范工作的意见》,为深入实施农村警务战略,推动农村地区警务工作的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和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安全技术防范的重要作用,提高公安机关打击、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和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水平,维护农村地区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提出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引入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的社会化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力争到2024年,在80%以上的东部地区、70%以上的中部地区、60%以上的西部地区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建立以视频监控和联网报警系统为主体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二)解决方案平安乡镇社会治安监控系统架构设计为“1+3”结构,即前端感知与驻村警务室(村委会)、乡镇派出所、区/县(分)局三级监控中心,其中区/县(分)局监控中心和乡镇派出所分控中心部署两级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完成视频监控设备的统2/32一接入、存储、转发、管理与应用等。高清治安卡口系统,实现区域出入口进出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和行人的采集与管控,打造区域出入口防控圈。道路智慧监控系统,变传统街面监控系统为具有车辆通行记录、车辆特征识别的智慧监控系统,加大了车辆的管控,打造主干道路防控线。治安监控系统,可采用标清与高清相结合,分布在乡镇、农村的各个角落,实时监控重点场所的情况,打造立体化防控。(三)系统功能(四)用户价值1高清监控体验130/200/300万像素ip高清方案可选,融入超低照度、实时透雾、3d数字降噪、smartir、数字宽动态等多种视频图像处理技术,保障高清体验。2科学布建原则结合乡镇道路及乡镇监控区域环境特征,实现监控点的合理布局,枪机与球机相结合,综合利用高清治安卡口系统、道路智慧监控、治安监控系统等,最大程度发挥系统建设效能。3多种先进技术新一代红外点阵技术能有效弥补乡镇道路光线较弱的问题,道路智慧监控不仅能够实现全天候的高清录像同时还能实现车牌的提取与识别,满足监控场景需要的同时更具性价比。平安小区的建设是“平安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目前,3/32越来越多的视频监控设备和监控点位进入了平安小区。监控点位的倍增,带来了更多的视频信息。海量的视频信息传递就意味着更高的宽带资源,更多的储存空间以及更多的人员对视频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目前,传统小区的监控系统是由人员24小时值守查看监控画面的,依据人对视频信息的内容作出判断,对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人防与技防的紧密结合确保小区的基本安全。但事实证明,人眼在紧盯监控屏幕20分钟之后,其注意力会严重下降,并且在面对数量较多的监控画面,从中发现一个异常行为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基于人的生理特点,原本平安小区中通过增加电子眼数量而提高小区安防等级,现在却因为视频信息的急速增加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智能视频分析系统是将传统的由人员值守的被动监控模式转化为主动的'事中管理和便捷的事后搜索分析模式,通过实时视频自动发现可疑情况,在第一时间联动报警设备的智能化分析管理系统。同时智能分析系统服务器能够灵活接入宽带网络中指定区域内所有相关的前端设备,不需要特别的升级和复杂设置,接入能力完全能够满足目前需求。项目目的前端智能视频分析设备为小区安保人员提供了实时的“车牌识别”、“人脸检测”、“警戒线”、“视频诊断”等智能分析功能,最大程度强化小区技防与人防的结合。通过智能视频分析系统中心服务器实现平安小区视频监4/32控的多级管理和分布式搜索。通过平安小区智能视频分析与联网搜索系统为派出所及上级公安部门2提供异常事件的报警图片、视频以及文字信息,协助相关部门提高对整个社会面的治安防控能力。智能分析与搜索系统嵌入智能视频分析系统是在平安小区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无缝嵌入:基于目前各小区模拟视频监控为主的特点,智能识别与搜索系统支持模拟图像接入和智能分析管理与搜索,并能够在ip宽带传输网络内实行布控管理和事件分析,实时报警传送,集中数据管理等功能,实现与平安小区监控系统的无缝整合。技术方案系统结构简述基于目前小区模拟视频监控为主的特点,在各小区通过视频分配器,将模拟视频接入智能分析仪,智能分析仪对接入的模拟视频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对视频信息进行智能视频分析,存储事件信息(事件文字信息、事件图片以及事件“前三后五”的视频流)并通过ip宽带网络将智能分析仪注册并上传码流(事件文字信息、事件图片)到社区、派出所内的中心管理服务器。《平安社区智能监控解决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5/32--------------安全监控解决方案【第二篇】近年来高考舞弊现象不断发生、禁而不止,舞弊考生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对参加高考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伤害,在社会上也造成很坏的影响。在某些高考舞弊现象严重的地区甚至要进行重考,取消设立高考考场的资格;对广大考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精神困扰,也对考生家长、教师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鉴于考试舞弊现象的严重危害,必须采用可靠的方法把舞弊过程记录下来,取得有效的证据,从而遏制舞弊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防范考生舞弊,并取得舞弊的有效证据,以打击违纪舞弊行为,广东省考试中心已向各市招生办和自考办发出通知,广东省全国教育统一考试定点考场将在未来三年内建立电视监控系统,针对考试过程实施全方位监控和即时录像。利用科康达(kocoda)远程视频监看系统,可以对教学示范课进行直播,还可以进行实时录像;听教学示范课的人员不需要进入授课现场就可以看到教学示范的实况。通过使用科康达(kocoda)远程视频监看系统的网络远程监看功能,外地观摩的教师可以方便的通过网络查看整个教学示范课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将教学示范课的录像制成光盘永久保存,便于以后使用。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一个教室采用2~3个配备万象云台的摄像头,通过同轴电缆与监控服务器主机相连;一台8路的监控服务器主机就可以监控4个教室。需要观看现场情况的人可以通过intranet或wan从连接在交换机上的监控服务器主6/32机取得视频资料。利用上图所示的科康达(kocoda)远程视频监看系统,可以对考场的多个试室进行有效的监控,方便的查看整个考场的情况。系统的实时录像功能,可以方便的将考场情况的资料制成光盘永久保存。另外,本系统还可以对教学示范课进行直播,听教学示范课的人员不需要进入授课现场就可以看到教学示范的实况;通过使用系统的网络远程监看功能,外地观摩的教师可以方便的通过网络查看整个教学示范课的情况。所以,科康达(kocoda)远程视频监看系统可以很好的满足学校考场监控和教学示范的需要。安全监控解决方案【第三篇】目前,大多数电视监控仍采用视频基带的点对点传输方式,即每个摄像点到监控室都需要布设一组视频电缆、供电线和控制线,几十个摄像点的电视监控就会形成一大捆线缆。而且,视频基带信号是50hz至6mhz的低频信号,会受到50hz交流供电线的电磁干扰,因此,在视频点对点传输中,供电线与视频电缆不能同管同槽敷设,它们之间需要加钢管或钢槽隔离屏蔽。此外,同轴电缆传输视频基带信号会随传输距离的增加而使图像清晰度下降,一般传输超过300米后,图像清晰度就会下降到不能忍受的程度。共缆监控针对电视监控传输组网问题,北京中天技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多年的射频产品生产经验和成熟的载频调7/32制解调技术、计算机和单片机控制技术,载频网络技术,研发生产出“共缆监控”传输组网系列产品。共缆电视监控传输技术(以下简称共缆监控)是在传统监控传输技术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技术革新,代表今后一段时期监控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有许多传统监控传输技术做不到的新功能,但传统监控技术在一些特定领域仍有优势,将与共缆监控同时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下面从五个方面讨论共缆监控的适用范围。一、监控点数量监控点数量对采用传统监控传输技术还是采用共缆监控起着决定作用,传统监控传输技术是在每个摄像头后面最多连接4条电缆,一条视频电缆(传输视频信号)、一条控制电缆(传输控制云台信号和变焦信号)、一条伴音电缆(传输监听信号)、一条电源电缆。除电源外,其它3条电缆必须进入主控机房,以20个监控点传输800米距离的工程为例,传统监控技术最多需要铺设60条电缆,电缆总长度为4.8公里,购置电缆费用很高;铺设电缆数量多、体积庞大、份量重、施工难度大;铺设费用高;不美观;难以维修、检修。若采用共缆监控技术,需要添加相应调制设备、解调设备、信号放大设备及控制设备,需要增加设备费用。因共缆监控允许在一条同轴电缆内同时传输20路视频信号、控制信号及伴音信号,因此只需铺设1条电缆,电缆总长度为2公里,购置电缆费用很低,大幅度减少了购置电缆费用;铺设电缆简便、施工难度小;铺设费用低;该系统美观;易于维修、检修。若监控点不多,传统监控技术8/32的价格优势明显,施工难度不大,共缆监控的.方案需要配置相关设备,造价较高,这种场合适用传统监控技术。现以3个监控点传输300米距离的工程为例,传统监控技术最多需要铺设9条电缆,电缆总长度最多为2.7公里,购置电缆费用不高,铺设电缆数量不多,施工难度不大,维修、检修较方便。若采用共缆监控技术,要铺设1条300米电缆,但需要添加相应设备,增加设备费用大于节省的电缆费用。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传统监控技术适用于监控点位少的传输方式,共缆监控适用于监控点位多的传输方式。根据我们积累的工程施工经验,建议对30个监控点以上的项目,采用共缆监控的施工方案;对6~30个监控点的项目,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1~6个监控点的项目,建议采用传统监控技术。二、传输距离传统监控方式的适宜传输距离是300米,极限距离可以传输500米,加装放大器后可以传输800米,但由于在加入放大器的同时使系统噪声放大,且高频分量衰减很大,造成图像频谱失真,不能保证图像质量。共缆监控的适宜传输距离是2000米,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对超长距离的监控,可以采用光缆+共缆的方式共同构建hfc远程传输系统,解决100公里以内的监控信号双向传输问题。因此,对传输距离超过500米小于3000米的需求,适用共缆监控技术。500米以内的传输可以用传统监控技术,也可以用共缆监控的方式。三、抗干扰9/32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大功率电器设备日益增加,电磁干扰越来越多,使大部分地区电磁环境不好,这些干扰频率一般在45mhz以下,因传统监控采用视频基带利用同轴电缆的0~6mhz来传输图像信号,所用带宽完全在干扰频带之内,因此抗干扰能力较差,受干扰的图像容易产生斜纹、网纹、雪花及重影,严重影响图像质量。共缆监控通过将图像搬移到49mhz以上的高频载波传输,彻底避开常见干扰频率,故抗干扰能力较强。所以,在电磁环境恶劣的环境中适用共缆监控系统。四、系统扩容传统监控技术扩容时需要重新布线,施工工作量较大,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施工时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为解决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问题,往往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经常导致甲方迟迟不能按时开工甚至取消扩容计划。若采用共缆监控技术,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仍以30个监控点传输1000米距离的工程为例,因共缆监控技术允许在一条同轴电缆内同时传输20路所需信号,该系统铺设2条同轴电缆,在传输现有30路所需信号的基础上可以增加10路信号,即可以增加10个监控点,除增加前端设备和视情增加机房的解调设备外,无需增加其它设备,扩容时不需要重新布线。共缆监控系统扩容施工工作量小,施工难度小,工期短,施工时对周边环境基本没有影响。五、布线难度10/32在高层建筑中,电缆将进入竖井,固定于桥架,竖井中常铺设各种用途的其它电缆,电磁环境较复杂,易对传统监控技术传输的基带信号产生干扰,大捆沉重的监控信号传输电缆难以在桥架长期牢固固定且施工难度大;已完成装修的办公楼、科研院所、仓库、小区等场所若铺设大捆沉
本文标题:安全监控解决方案(最新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49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