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必背知识点(精选4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必背知识点(精选4篇)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我们总会经历很多各式各样的事情,在事情过后,我们或主动或被动的写1篇总结,总结对我们自己的帮助很大,大家知道总结范文要怎样写吗?下面是网友精心为您分享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必背知识点(精选4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必背知识点篇【第一篇】一、溶液和乳浊液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溶液为蓝色。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3、溶液的组成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5、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搅拌6、乳浊液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基本特征: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洁精。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SO)24溶解时吸热的物质:硝酸铵(NHNO)43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注意: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②饱和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③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一般来说,可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在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3、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同一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4、转化一般规律:饱和→不饱和:加溶剂、升温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降低温度特殊规律(熟石灰):饱和→不饱和:加溶剂、降温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升高温度三、溶解度(符号S)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注意: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词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有意义。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②外部因素:温度(与其他量无关)3、溶解性定义:根据物质在20摄氏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人们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叫做溶解性。(0—0、01g:难溶)(0、01—1g:微溶)(1—10g:可溶)(10g以上:易溶)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溶液时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的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③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5、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温度: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四、溶液浓稀的表示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3、关系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②溶质、溶剂、溶液量均以质量为单位表示,单位要统一③溶质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或结晶析出的物质的质量④某温度下,溶剂或溶液中加的溶质超过饱和状态时,所得溶液的最大浓度可以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求,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100%=【已溶解的量/(溶剂质量+已溶解的溶质质量)】×100%4、溶液的稀释和增浓问题1关于溶液的稀释计算:因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g,则Ag×a%=Bg×b%其中B=A+m水2溶液增浓的计算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Ag×a%+Bg=(Ag+Bg)×b%②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Ag×a%=(Ag-Bg)×b%③与浓溶液混合:因为混合物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的质量为Bg,溶质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g×a%+Bg×b%=(Ag+Bg)×c%注意: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换算:密度=质量/体积五、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2、误差分析:1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小:天平使用不正确,如药品砝码放反;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读数;烧杯不干燥,原来内部就有一些水;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或水分,固体转移时损失。2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大:砝码生锈;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使水量取少了;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时,一部分洒在外面等。六、结晶现象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2、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滤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七、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不溶性杂质基本操作:溶解、过滤、蒸发、结晶2、结晶法:两种固体都是可溶的注意:①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颈靠在烧杯壁上②在蒸发过程中要用到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到出现大量晶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余热蒸干。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必背知识点篇【第二篇】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必背知识点篇【第三篇】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稳定性。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添加溶剂、升高温度、减少溶质饱和溶液添加溶质、降低温度、减少溶剂不饱和溶液注:①改变温度时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添加溶质或添加溶剂。(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本文标题: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必背知识点(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44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