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将进酒教案教案两课时5篇
1/35将进酒教案教案两课时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我给大家分享的“将进酒教案教案两课时5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将进酒教案教案两课时【第一篇】在浴火中涅槃——解读李白(《蜀道难》和《将进酒》实录)时间:7月21日地点:私立无锡光华学校高三13班授课:梅洪建说明:在上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文本。我的授课思维是把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以求形成系统、加深理解。这是一节尝试课,帖出来供朋友们批评。第一课时实录:师:我们刚刚学习过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大家还记得哲学研究最根本的三个问题是什么?生:(异口同声的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师: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之间的应该是什么呢?2/35生:(七嘴八舌)是睡眠,是时间,是生活……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么时间和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什么呢?生:(出奇地一致)人生。这是一个男生做老和尚状,口里念念有词:阿弥陀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心头一喜:这不就是我要等待的东西吗?于是就追问:为什么说苦海无边呢?生:嘿嘿一笑:我胡乱念的。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人说过类似的话?学生相互交流了一会儿,学生甲站起来说:雨果说过: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是被判了刑的。师:还有吗?学生沉默。于是我只有自己接着说:好,今天我们来借助《蜀道难》和《将进酒》两文章来解读一下李白,看他这个潇洒飘逸的才子有没有愁和苦?话刚落音,就有学生站了起来:有,你看《将进酒》的开头几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会,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孔子也说过:逝者如斯夫,说明李白意识到了人生的短促,时光容易流逝,也应该有人生苦短的感叹。该生的发言引起了阵阵掌声,我也即使予以了鼓励:你能引经据典的回答问题,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希望其他同学也学3/35习一下。师:那这句话我们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么样的呢?生:应该是一种无奈和悲凉。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在感叹人生的苦短啊!师:大家说的不错,我听过一些录音带,都把这几句读得非常的高昂,看来他们还不如我们。于是我找了两个同学读这几句,然后找几个同学进行了点评。师:李白还有苦吗?生甲:有。师:在哪里?生甲:我也不确定,不过我们先前的语文老师曾经讲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觉得“蜀道难”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到四川的路比较难走”,而应该理解为“人生之路的艰辛”。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吗?生:(一致)有道理!师:是啊,“蜀道难”我一直以为就是到西蜀去路比较难走的意思,现在听了甲的解说,我突然有了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生:那是,那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嘛!很多学生露出骄傲状师:呵呵,是啊,很多东西我还是需要大家来教我哟!这时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上来了,课堂气氛也格外的活4/35跃起来了。生乙:还有,还有!师:(紧追问):你说说。生乙:我觉得《将进酒》的第二段作者引用曹植的典故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失落。师:为什么?生乙:因为我听说过“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是说曹植的,曹植才华出众,却被曹丕忌妒,于是百般加害,以致曹植一生郁闷。生丙:我们还学过《七步诗》,也是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生丁:李白也是怀才不遇,所以引用曹植的典故也应该是李白的苦的体现。师:大家找得非常的准确和全面,的确,,人生苦短。还记得伏尔泰那句话吗: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那么当我们真正面对人生苦痛和不幸的时候,我们除了做梦和幻想希望外,还有别的什么办法减轻我们的苦痛吗?学生七嘴八舌地乱说,什么自杀了,什么旅游了,当有人提到喝酒的时候。我及时接过话题:师:是啊,李白不但有人称他为“诗仙”,还有人称他为“酒仙”呢!这时候学生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5/35师:呵呵,“人生得意需尽欢”,好啊!现在我们再看《将进酒》的第一段,看后三句我们应该怎样读?学生各自都比较投入地吟诵起了课文,我这里用了“吟诵”一词,确无自夸之意,孩子们的确在摇头晃脑地读。大约过了2分钟。我请学生a朗读。生a:“人生……三百杯。”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a的朗读情况。生b:缺少音调的变化生c:不能体现出李白的那种快乐劲儿。师:为什么要读出快乐劲儿呢?生c:因为头两句是写悲凉的,而后三句是对前两句的转折,应该读出李白的豪放味。同学们都表示同意,然后我们集体齐读一下这一段。师:你们在这一段中最喜欢的是哪几句?学生几乎同时读出了“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句。师:谁能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喜欢这两句?生:感觉。师:“人生得意需尽欢”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句话呢?生:是李白逃避现实的一种选择生:是李白解脱痛苦的一种方式……师: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呢?应该是有一个积极入世的心态吧,二者不是矛盾吗?6/35师:你还能从《蜀道难》中找到体现李白积极入世的地方吗?学生马上讨论了起来,这个问题难度可能大了一些,确实费了一会儿时间。生1:有的!师:(眼前一亮):哪里?生1:最后一段的前两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我的理解是这么重要的关口,如果是敌人占据了,就会化为豺狼,危害自己。这里可以说可能会危害朝廷,我觉得是李白关心国家大事的表现。生2:对,这就是积极入世的表现。师:大家看小黑板:李白,字太白。“5岁诵六经,十岁观百家”,青年时期师从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读书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目标。而赵蕤思想中的到家意识,韵语了他崇高坦荡的性格,带有强烈的避世心态。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生3:(哦!做恍然大悟状)是“进亦忧,退亦忧”啊!学生3的话让我一惊,我忽然意识到他还没有明白“进亦忧,退亦忧”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出世”和“入世”的含7/35义。于是就接着问道:范仲淹“忧”的是什么呢?大家再背一下《岳阳楼记》中的相关句子。学生都大声地背诵着相关段落。师:范仲淹忧什么呢?生4:是“忧其民,忧其君”。师:那么“忧其民,忧其君”是一种什么心态?生3:是入世的心态。师:明白了吧?李白的儒道矛盾并不等于范仲淹的“忧”。师:大家再思考一下,李白尽管入世遭遇困难就想借酒出世,他真的能出世吗?就象我所写的课题,他能涅槃吗?生5:不能。师:说说你的理由。生5: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里有一句歌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说明了借酒根本不能消愁。师:呵呵,那句可不是黄安的原创,那是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师:记得我们在学习《人生的境界》一文中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既是入世又是出世的”。这是受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大都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忍受煎熬的。大家还能举出一些人,并说说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在这里列举了陶渊明、苏轼、韩愈等人的故事。我没有去认真评价孩子们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与否,只要孩子们古8/35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也就够了。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我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是师生合作解决关键词语,鉴赏写法上的一些特征。第二是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读出时代,读出作者。本课时比较零散,没有记录,就此作罢!将进酒教案教案两课时【第二篇】张超《将进酒》是李白的咏酒名,意蕴深厚,风格鲜明,传诵千古。为能更好地理解诗,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诗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张及时行乐实则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而且不能简单地就诗学诗,应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习了解相关咏酒诗及酒文化,对学生进行“诗化”教育,感受、培养诗人气质,一举多得。同时注重对诗的诵读、背诵及比较阅读。一、导入新课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9/35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二、学习目标1.诵读、背诵全诗。2.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及酒文化。三、学习步骤1.解题并简介李白生平思想。(见《中国文学史》)2.整体感知。教师充满激情地诵读全诗(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语调、情感)。李白的诗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准确地概括了李白淋漓畅快的诗风。其他人的诗(如杜甫、王维的诗)可以不读或默读低吟,朗读反可能破坏其意境韵味,而李白的诗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要求学生高声读,忘情读,畅快读,不必计较、识辨个别词句、意象,需整体感知、把握。学生齐读全诗。10/353.讨论与点拨问:开两句“君不见”连用有何作用?明确:这是李白的独创,别人多是在诗的开头或结尾偶然用一句(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开头和杜甫《兵车行》的结尾)。后人评价:“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这就增加了诗的气势和力度,阔大了境界,先声夺人,令人震撼。问: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明确:后一句。而其中的“悲”又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了悲怆苍凉的基调。写“悲”是李白诗歌常见的主题,如他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问:后一句“君不见”即是主旨重心所在,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明确: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逝,一去不返,如李煜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11/35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问:自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句中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情绪由“悲伤”转为“乐观”。问:有人说诗、酒、月是李白生活中的“三要素”,同学们能举出李白哪些饮酒赏月的诗句?明确:李白一生寄情山水,诗酒漂零,写了大量的饮酒诗。民间传说李白醉后“捉月骑鲸”而终,连死都要与酒、月为伴,多么浪漫富有诗意。他还与善酿的村民结下了真挚友谊。他在《哭宣城善酿纪叟》中写道:“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酒)。夜台(阴间)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寥寥几语真情感人。《赠汪伦》中的“汪伦”也是一位善酿村民。12/35问:李白是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明确: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李白的骨子里是希望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这也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但苦于奸臣挡道,报国无门。他在《行路难》中哀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他的人生理想是像范蠡、张良那样“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问: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后世有何影响?明确:说“必有用”,可见“此材”未被用。但李白从没有真正悲观消沉过,心中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他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每每自勉“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这才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即使在他去世前一年,年已61岁,听
本文标题:将进酒教案教案两课时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13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