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江苏省淮安市开明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淮安城市标志)语文一(20分)“魅力淮安”学习小组邀请你加入团队,请完成以下任务。1.下面是小组成员搜集纪录片时听记下的文字,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各题。以“淮”为名,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依“河”而建,自古便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交汇繁华之地。这座城市,就是淮安。城内河网密布,zhù就了这座“水上漂着的城市”。,舟□往来,舳舻千里。千年的里运河泛着桨声灯影,sù()说着属于淮安的传奇故事。(1)听记的同学遇到两个不会写的字,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①zhù()就②sù()说(2)同学们对“舟□往来”的写法产生分歧,请你为□处选出正确汉字。(2分)()A.楫B.揖(3)听记的同学没听清“”这一处的短语,请根据语境选出恰当的短语。(2分)()A.波光粼粼B.山清水秀2.小组走街串巷,开展宣传、采景工作。(1)小组绘制了“魅力淮安”主题海报,尚缺一副对联。请你从九宫格内选字(每字最多用一次),组成一副切合海报主题的对联。(2分)上联:下联:(2)你碰到了一位来参加2023淮安马拉松赛事的扬州人,他对淮安市城市标志产生了兴趣。请你从主要构图要素和设计意图角度向他做介绍。(3分)(3)同为世界美食之都,客人为扬州美食代言:翡翠烧麦,外形酷似石榴,皮薄如纸,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润清香。他推荐你有机会去尝尝。请你从以下地方美食中为他推荐一道,并为所荐美食代言。(3分)3.淮安历史人文底蕴丰富。组员拟写了一段文案,请你将引用的诗文补充完整。(6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这里,春风跨过河流,吹散北方的严寒;冬雪也会止步于此,“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吝啬得不愿飘给南方白色的浪漫。漫步洪泽湖大堤,你看柳林万条丝绦,或许也会像白乐天心生愉悦,以“②,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钱塘湖春行》)。置身铁山寺林场,你看每一棵树都能染上秋色,重重山岭遍披晚霞,真可谓“③,”(王绩《野望》)。傍晚登临镇淮楼,你看它历经世事变迁,看尽沧桑几度,或许更能体会朱敦儒“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相见欢》)的愁绪。“⑤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超然的苏东坡曾有三十年间流动在淮安山水之间的驿路岁月,“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即是他奔腾的诗情。二(70分)“魅力淮安”学习小组探访古迹,倾听古今文人心声。经漂母墓/刘长卿昔贤怀一饭,兹事已千秋。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渚蘋行客荐,山木杜鹃愁。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注:776—780年刘长卿出任江淮转运使判官,后遭人诬奏,被贬睦洲司马。此间经淮阴旧城,瞻仰漂母墓。4.作者借韩信报漂母一饭之恩的典故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5.意象,即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尾联中的“春草”与“知识提示”里的哪一句中的“草”之物象情思相近?说说你的理解。(3分)知识提示:①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②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组员看到一册线装古籍,上有《兰亭集序》,请你阅读节选,并与课内文言比较阅读。【甲】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①之盛,所以游目骋②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③,俯仰④一世,或取诸怀抱,悟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⑥,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⑦,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⑧,终期⑨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注:①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②骋:使……奔驰。引申为开畅、舒展。③相与:相处、相交往。④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⑤悟:通“晤”,意为“面对面”。⑥所托,所爱好的事物。⑦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⑧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⑨期:至,及。【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6.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①少长咸.集:②所.以.游目骋怀:③晓雾将歇.: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9.读甲文第三段,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羲之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4分)10.甲、乙两文都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请分析原因有何异同点。(4分)“魅力淮安”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精读了部分中外名著,他们将以读书笔记展、“悦读悦美”主题微视频分享等活动为第28个世界读书日献礼。11.请你帮忙完善批注。(3分)美食:淮安蒲菜、盱眙龙虾、码头羊肉、蒋坝鱼圆小贴士:食品代言要突出外形、色泽、口感、营养等特征,语言要有感染力。崛江包起容淮天下来章节或摘抄批注第16回《观音院僧谋宝《湖海搜奇》卷记有“龙兴寺火兆”的故事,说淮安龙兴寺在贝,黑风山怪窃袈裟》1511年某日“雷雨大作,火自后殿起,至山门,俱成煨烬,惟禅堂巍然如鲁灵光”。这一回目也有类似情节:观音院的金池长老谋夺唐僧袈裟,想以①(方式)害唐僧。②向广目天王借了“避火罩儿”罩住禅堂,结果除禅堂外观音禅院几乎烧光了。可见,《西游记》与淮安的民间传说有联系。行者与八戒一齐赶来,忽什么叫“旭人”?“旭”是早晨的太阳,难道“旭人”是早晨闻得污秽之气旭人,乃是太阳照人的意思?小弘同学告诉我:“旭”是淮安方言音译,七绝山稀柿衕也。第67回《拯救驼罗禅性读xue(入声)。这里是指。我明白了《西游记》与淮安的方言也有联系。稳,脱离秽污道心清》12.你发现了一枚书签,上面写道: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结合《我爱这土地》的主要意象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信仰,并阐述你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3分)13.这是组员小弘的微视频拍摄脚本。你看后,与他作了交流:(3分)主题素材字幕尊重·热爱演绎:池塘边的草丛里,他发现了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核还要小一些的甲虫。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①达尔文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记》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都一一展现出来。成长·励志②配图:噫!好!我中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小弘,第①处有常识错误。应将修改为。小弘:还真是,你真细心。请你帮我看看“成长·励志”主题版块有没有问题?我:第②处选范进可是大有问题的。虽然他几经波折,终于中举,但是14.小毅同学请你帮忙审阅名著猜猜看的谜面和谜底,你发现一项有.误.()(2分)A.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暴风雨所诞生的》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保尔·柯察金。B.《昆虫记》里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的美丽“杀手”——螳螂。C.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家书》。D.赤发鬼一躲二闪(打三字《西游记》人名)——唐三藏。淮安很早便与茶结缘。宋代张耒有诗:“温炉煮夜茶”“心安即是家”。为更多了解茶文化,小组阅读了以下文章并解答问题:古人怎么喝茶/柏舟①今人喝茶,只需一个茶包。讲究一些的,就备一套茶具,过几道水。但是,和古人喝茶相比,我们这些“茶道”逊色太多了。那么,古代人喝茶到底有多讲究?②据说,中国茶的历史从神农时期就已经开始,战国时期的《尔雅》中,便有关于茶的记载,其《释木》一篇,讲到“槚,苦荼”,“荼”古音正是cha。③西汉时期,饮茶之风已逐渐兴起。士人王褒在《僮约》中,就写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不过,秦汉时期,茶并非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而是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病床旁。东汉华佗《食经》中即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说,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④后来,民间出现了煎茶的雏形,即粥茶。根据三国时期张辑的《广雅》记述,四川人采摘某种树叶,将老叶子制成饼的形状,再放上浓稠的米浆。饮用时先用米汤浸泡,再用无焰炭火炙烤,而使其烘干变红,再捣成碎末放入瓷壶,注入沸水饮用。也有的再加入葱姜、橘子,以调和苦涩味。这种茶更像是一种胡辣汤之类的食物,喜欢喝的人会觉得味道相当酸爽,不喜欢喝的人便觉得难以下咽。【甲】⑤唐朝时期,中国人开始用煎茶法饮茶,饮茶之风自此盛极大江南北,“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中唐以后,茶已经进入民间,成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饮料。⑥【乙】茶叶命运的改变,要归功于茶圣陆羽。“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春茶。”陆羽著有《茶经》三卷,对茶道论述详尽。他提倡饮用以茶饼碾碎而成的末茶,茶末以米粒大小为宜。首先,煎茶前先烤茶,将饼茶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翻动,“屡其翻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与此同时,将鲜活山水放在茶釜中煮,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才算煎好了,可以舀出饮用。⑦陆羽还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另外,饮茶时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红楼梦》里就讲,“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便是饮牛”。⑧晚唐时,唐人又发明了一种“点茶法”,即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快速搅动。点出来的茶汤,上面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以泡沫鲜白、久聚不散为最佳。点茶法能发挥末茶特点,加上注水时要注意对水流、水量、落水点的掌控,有颇多讲究炫技之处。⑨不过,“点茶法”在宋朝时才成为饮茶的主流方式。⑩宋朝人特别讲究茶饼,味道上追求“香甘重滑”,不喜茶中苦涩原味,并以茶色“纯白为上真”。为了制作理想的茶饼,他们在工艺上精益求精。首先精选原料,只取选茶心一处,用泉水浸渍,然后上锅蒸,再榨去水分、榨去茶汁,以求色白味甘;榨过之后,将茶放在盆里研磨,好的茶饼一般要研磨一天以上,等到盆中膏状物匀滑细腻后,再加入龙脑等香料和上香米熬成的薄粥,一并揉成茶饼。○11费了这么多功夫制成的茶饼,因为有淀粉,样似牛乳,因掺有香料,口味甘香,与之前粥茶法下的咸汤茶味道截然不同。茶道大师制作的茶饼,价格堪比学区房,宋仁宗时蔡襄制作的“小龙团”一斤售黄金二两,还极难买到,时人称“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徽宗时,郑可闻用“银丝水芽”制成“龙团胜雪”,每饼不但售价四万钱,还需要限售摇号。○12到了元朝,随着饮茶群体扩大,国人不太讲究茶道了,毕竟煮茶实在太耗费时间和精力,真不如把茶叶直接用水泡着喝。从那时起,中国人便在采茶后将茶叶焙干,直接在茶壶里沏茶喝,茶叶不再掺淀粉、香料,也很少制饼、碾末。○13明代皇帝喜欢泡茶喝,洪武年间,朝廷提倡节俭,下令禁止制作高阶茶饼,由此,散茶基本上一统江湖。(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11,有删改):15.文章主要介绍了古人的哪些饮茶方式?请简要概括,填在横线上。(3分)(例)魏晋南北朝:粥茶唐朝:①宋朝:②元明:③16.题为“古人怎么喝茶”,文章首段为何从今人喝茶说起?谈谈你的认识。(5分)17.第③段加点词“更多的”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4分)18.下面这句话,更合适放在【甲】【乙】哪一处?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5分)唐代茶圣陆羽曾吐槽:“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也!”淮安人常说:“开门七件事
本文标题:江苏省淮安市开明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03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