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第一节语文课教案【热选4篇】
好文供参考!1/27高中第一节语文课教案【热选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中第一节语文课教案【热选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第一篇】一.导入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却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于人们面前。同学们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吗?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二.教学目标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敦煌文化沧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点,品味散文语言,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三.介绍作者好文供参考!2/27《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余秋雨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四.整体感知下面给五分钟给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本文有四个部分,思考一下各个部分各讲了些什么,请同学起来回答。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好文供参考!3/27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作者坚信敦煌学在中国。(事实证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成为。但它足以警醒每一个中国人,绝不能重蹈覆辙。)五.自主、合作、探究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高中第一节语文课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好文供参考!4/27教学难点: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1942·3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3.教师补充。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要求:(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讨论明示:(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好文供参考!5/27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2)3-12段写灯光。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导析:(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明确:(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好文供参考!6/27事c.友人投江被救(2)不能去掉。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四、小结1.思想内容的小结: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2.艺术手法的小结:象征手法的运用。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五、作业: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1篇揭示“灯”燃烧自己,好文供参考!7/27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灯(练习测试)一、给带黑的字注汉语拼音。①袭击②泥泞③陷入④捕鱼⑤回溯⑥泅过⑦溺死⑧绝望⑨归路二、依拼音写汉字。(1)è梦(2)zhì闷(3)分biàn(4)孤jì(5)模hú(6)piāo浮(7)xùn情(8)海xiá(9)bì竟(10)诚kěn(11)摇huàng(12)mò生三、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意的转换C、表示语意的总括D、表示声音的延长E、表示声音的中断1、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2、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3、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4、你是──丁连长!好文供参考!8/275、人家在聊天,他却在读书;人家去跳舞,他却去图书馆了;人家看电视,他却写文章──他学习抓得很紧。6、她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四、选择对标点符号(问号)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①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②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③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④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⑤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A、②与⑥用法相同①与⑤用法相同B、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①与③用法相同C、②与⑥用法相同④与⑤用法相同D、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③与④用法不相同答五、下面标点的打法,哪种是正确的?A、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B、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好文供参考!9/27C、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D、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答六、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入括号。①一急促的脚步声②一豆大的灯光③一长长的路④一叫喊⑤一油灯⑥一确定的回答⑦一不眠的人⑧一友人的故事段盏个阵点些声位七、为每个句子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入括号。1、生疏陌生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人的家中。2、飘浮飘流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3、照彻照亮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好文供参考!10/274、赶走驱散光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八、注明下列各句中红色文字所充当的句子成份。1、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2、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3、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4、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九、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灯》的第二段写放眼望去的视觉变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在黑暗中视觉逐渐清楚的过程。B、《灯》运用象征手法,细腻描述各色灯光,赞扬它给人光和热,给人指路,给人以希望、温暖、力量和胜利,表达了作者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C、《灯》的第六自然段有一句“我看不出一点分别”,这句话是对前面一句话内容的重复强调。D、《灯》的结尾有一句“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文中的“山”是一种象征,“山那边”指光明的抗日根据地延安。答十、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好文供参考!11/27入春以来,接连下了(1)大雪。每次看到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是的,这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啊!我生在北国,从小爱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鲁迅对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江南的雪,可以滋润美艳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不过我觉得这里写的北方的雪是冬雪。至于北方的春雪,我倒觉得颇有江南雪意呢!旧历正月初三那头(2)春雪不就是这样吗?我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阳台栏栅上堆积着厚绒绒一层雪,是那样湿润滋融,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晴气朗,从我这窗口,可一眼望到苍翠的西山。而这一天,北京城一片洁白,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黑白相间,构成一幅十分biézhì的画,好看极了。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3)春雪。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时代呀!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进行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恰恰在这时候,(4)大雪忽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喜得我奔出窑洞,用zhì热的两jiá,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1篇小文章。题目记好文供参考!12/27不清了,好像是落雪的晚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滴深深渗入土地,滋润着种籽,让它早日发芽。我现在还记得那年的春雪,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wānyán蠕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1、依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处填写汉字。2、给下列带黑字注拼音。①屋脊②渗入③蠕动④凝望⑤伫立⑥窑洞⑦幽燕⑧朔方⑨鳞次栉比3、空格(1)(2)(3)(4)中恰当的词语是。A、几场一场几场一场B、几场一场一场几场C、一场几场几场一场D、一场几场一场几场答4、给这篇散文选一个恰当的名字。A、雪中的回忆B、春雪C、我爱雪D、雪中情答5、作者把眼前的这八十年代的春雪“想象”成,又“联想”起。把两者联系起来描写,就使眼前的雪景的描写不停留好文供参考!13/27在表面上,而是有了历史的层次和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意义。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写灯光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感?(解题思路: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从主观上说,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强烈,也显得更加含蓄,同时又可增加作品的内涵。从客观来说,作者当时在国统区,因而采用曲笔的手法,是一种
本文标题:高中第一节语文课教案【热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83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