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23年秋天的怀念教案导入【汇编4篇】
1/152023年秋天的怀念教案导入【汇编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秋天的怀念教案反思【第一篇】《秋天的怀念》这文章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1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1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2/15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综合运用了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赏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2)合作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教学难点为:学习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这课文设计的教学时间是两个课时,今天我所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这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课文所写内容属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也就交待了课文的创作背景。因此我就设计了通过介绍作者来导入新课的方式。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他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3/15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著有长小说《务虚笔记》,短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铁生,从他所写的这文章《秋天的怀念》中寻找答案。(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1、我从网上下载了本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作者情感。来写,我在本课时也是以作者三看菊花为线索来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文中几次提到了秋天里去看菊花?简要叙述。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一次(第1自然段):。母亲是怎么说的?我什么态度?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第二次(第2自然段):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这一个问题,只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看菊花的叙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4/15了本文主要内容情节和作者的感情变化,下面就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三)、三看菊花见真情三看菊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时是各有侧重的,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对第一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1、一看菊花,对比之处见真情。我:情绪上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心态上悲观绝望:“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眼边红红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好好儿活;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地睡不了觉。母亲不愿看到儿子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想让儿子走出去,走出这个压抑的空间,走出心理上阴影。总结: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脾气暴躁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母亲在自己身患身病的情况下,对儿子的暴怒无常依然能够理解并宽容,并坚强地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她对病痛的艰难忍受,对儿子的宽容理解、坚强鼓励都源于她对儿子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5/152、二看菊花,细微之处见真情。第二次看菊花,我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来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问题:从本段中找一找,你能从哪些地方发现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学生在浏览、讨论后,会指出以下细节描写的地方,然后师生共同明确: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2“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总结: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是细腻的。3这样的一位细心的母亲,怎么会让“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呢?讨论后明确:这样一位细心的母亲,爱花的母亲,她怎么会漠视花的死去呢?她定然是有心无力。母亲病得那样厉害,还要为儿子日夜操劳,她柔弱的肩膀实在无力承受这么多啊!可她还是将自己的病痛隐瞒,唯恐自己的病情会给儿子的心理再加上了一丁点的负担,这一切,只因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啊!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第三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6/15对应教学目标设计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第三次时,“黄色的花淡雅??好好儿活”,对花的描写,暗示我走出了心理低谷,重新捡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决定和妹妹一起“好好儿活”。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是母爱促使了这一转变。4、感悟作者的愧疚之情找出文中写母亲病痛的句子或表现我愧疚的句子,大家讨论一下:示例: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睡不了觉。b.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已经病成那样。“我”在生病时只顾着自己的感受,完全忽略了母亲的身体状况;而母亲却忍受着病痛和心痛鼓励儿子,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愧疚和自责呢?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让我彻底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任性与懦弱,也获得了重新生活的动力和信心。四、总结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伟大无私的、坚强的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和关爱,也深情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五、作业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7/15史铁生一看菊花二看菊花三看菊花我:“不,我不去”“什么时候”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母亲:听说北海??去走走北海的??去看看吧母爱:伟大、无私、细腻我:怀念愧疚秋天的怀念教案反思【第二篇】1、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抓住四件事情中蕴含的浓浓母爱之情。2、品味人物语言,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感受母亲浓烈而深沉的爱子之情。二、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隐忍而深沉的母爱。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8/15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1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小说奖,20xx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代表作《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在他的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本文写于1993年。三、朗读课文四、初读课文1、朗读课文,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母亲为“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临终嘱托。2、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5)看菊花第二部分(6)明母意3、一句话概述内容用”本文写了……”说话。五、布置作业9/15把“读一读写一写”抄写5遍。第二课时一、检查导入二、朗读第一自然段1、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暴躁无常”?为什么我会“暴躁无常”?抓住砸”、“摔”等动词。痛苦和绝望2、母亲在我“暴躁无常”时,态度怎样?表现了什么?“悄悄”、“躲”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担心儿子想不开3、“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因为她一心扑在瘫痪的儿子身上,无心再侍弄花。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三、朗读第二自然段母亲害怕落叶的景象更引起“我”的伤感。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10/152、“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四、朗读第五自然段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艰难的现实处境:自身体弱多病;儿子没有走出痛苦的精神阴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让儿子知道。五、朗读第六自然段第一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这是母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恳求。最后一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好好地、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有首尾呼应的作用。六、主题探讨用”本文写了……,表现了……,表达了……”说话。写了母亲在“我”因瘫痪变得暴怒无常后默默地忍受并且以关爱照顾我的故事,表现了母爱的崇高、伟大,表达了对11/15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主旨)七、课外拓展:关于母爱的名言八、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2、课外阅读《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教案反思【第三篇】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3.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法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诀别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12/15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
本文标题:2023年秋天的怀念教案导入【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39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