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诗词诵读》学案【素养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2.初步鉴赏四首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2.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情感,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第一首诗歌:《无衣》一、文化常识1.了解《诗经》《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2.《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⑥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二、诵读感悟1.明确字音矛戟.()偕.作()同裳.()2.解释词义①袍:②王:③于:④兴师:⑤修:⑥同仇:⑦泽:⑧裳:⑨甲兵:⑩行: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三、核心鉴赏1.试分析本诗重叠复沓的特点。2.试体会整首诗歌的情感。四、理解性默写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个行动的句子是:,。第二首诗歌:《春江花月夜》一、文化常识1.了解张若虚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二、诵读感悟1.明确字音滟.滟()芳甸.()霰.()汀.()捣衣砧.()碣.石潇湘()2.解释词义①滟滟:②霰:③汀:④月轮:⑤穷已:⑥但见:⑦悠悠:⑧明月楼:⑨玉户:⑩月华: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三、核心鉴赏1.鉴赏前八句。2.“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的“生”字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3.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4.“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5.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四、理解性默写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第三首诗歌:《将进酒》一、文化常识1.了解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二、诵读感悟1.明确字音将.进酒()岑.夫子()钟鼓馔.玉()恣.欢谑.()径须沽.取()2.解释词义①将:②会须:③钟鼓:④馔玉:⑤径须:⑥沽:⑦尔:⑧销: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三、核心鉴赏1.诗歌的前六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整首诗歌情感是如何变化的,找到相应语句并分析。3.试概括情感主旨。四、理解性默写1、《将进酒》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2、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的诗句:。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4、《将进酒》“,”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第四首诗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文化常识1.了解苏轼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2.写作背景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三十九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3.了解词牌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二、诵读感悟1.明确字音乙卯.()思量.()鬓.如霜()2.解释词义①思量:②纵使:③尘满面,鬓如霜:④幽梦:⑤顾:⑥料得: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核心鉴赏1.尝试梳理整首词的思路。2.试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3.“尘满面,鬓如霜”,是什么让不过40岁的苏轼如此憔悴?4.艺术手法概括5.小结四、理解性默写1、苏轼《江城子》句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2、苏轼《江城子》看似写梦,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诗句是,。3、苏轼《江城子》十年死别,苦苦思念,一旦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视无语,默默凝咽,此情此景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两句是,。4、苏轼《江城子》“,”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答案第一首诗歌:《无衣》二、1.明确字音矛戟.(jǐ)偕.作(xié)同裳.(cháng)2.解释词义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②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③于:语助词。④兴师:起兵。⑤修:整治。⑥同仇:同伴。一说共同对敌。⑦泽:通“襗”,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⑧裳:下衣,此指战裙。⑨甲兵:铠甲与兵器。⑩行:往。三、核心鉴赏1.明确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2.明确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四、明确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4.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第二首诗歌:《春江花月夜》二、1.明确字音滟.滟(yàn)芳甸.(diàn)霰.(xiàn)汀.(tīng)捣衣砧.(zhēn)碣.石潇湘(jié)2.解释词义①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②霰: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③汀:水边平地,小洲。④月轮:指月亮。⑤穷已:穷尽。⑥但见:只见、仅见。⑦悠悠:渺茫、深远。⑧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⑨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⑩月华:月光。三、核心鉴赏1.明确①开篇便写春、江、花、月、夜,紧扣文题
本文标题:《古诗词诵读(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学案)-【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49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