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3.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5.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2.培养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处事态度及宽容的气度。【教学难点】1.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2.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谏议:司马光曾担任右谏议大夫。“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书信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拓展:①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②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2、人物简介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3、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教学设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4.文化常识参知政事:是中国古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到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中书舍人: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负有专责的官吏。古代常用谦称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薄。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不肖:旧时男子自谦。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不才:旧时男子自谦。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5、学习生字:强聒(guō)卤莽(lǔmǎng)见恕(shù)拒谏(jiàn)怨谤(bàng)利弊(bì)不恤(xù)盘庚(gēng)胥怨(xù)会晤(wù)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四研读文本第一段1.疏通文意①某.(古人在书信上用“某”来代替自己的名。)启:昨日蒙教..(承蒙您赐教。),窃.(私下。这里用作谦词。)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句式1:判断句......也表判断)。虽欲强聒..(guō)(勉强在您耳边唠叨不休。),【终必不蒙见察】(句式2:被动句,“见”表被动),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指书信往来。)不宜卤.(同“鲁”。)莽,故今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冀君实或见恕..(谅解我。“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如“慈父见背”“见谅”。)也。2.问题探究1)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政见不合,矛盾不可调和。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2)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五、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政论文,通过回答司马光对推行新法的责难和攻击,揭露了反对派保守庸俗的思想和用心,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和决心。六、布置作业:熟读第一段内容,并翻译全段。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吧!二疏通第二段文意②盖儒者所争....(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读书人。所争: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争论的问题),尤.(特别)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根本道理)得.(清楚)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这里指不同的意见),以致..(因此,因而招致)天下怨谤..(bàng)(怨恨毁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句式3: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谓于人主受命),【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句式4: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以授.(给,与)之于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不为.(是)侵官;举.(施行)先王..(古代贤明君王)之政,以兴利.((对天下)有利的事业,形作名)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批驳)邪说..(不正确的言论),难.(排斥,形作动)壬.(nànrén)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句式5:定语后置句,“多”作“怨诽”的定语,后置,应为“至于多怨诽”),则固前.(预先)知其如此也。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明确: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明确:“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明确: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5、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详见课件表格显示)明确:“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6、王安石是如何反驳的司马光的观点的?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四、疏通第三段文意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顾念,忧虑)国事、同俗..(附和世俗,流于世俗)自媚.(献媚讨好)于众为善.(形作名,上策),上乃.(才)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句式6:“何”作“为”的宾语,前置,应为“为何”)盘庚(gēng)之迁,胥.(xū)怨.(相怨,这里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dù)(计划),度(duó)义.(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名作动。施恩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事,办事,第一个“事”动词,做。第二个“事”名词,事情),守.(墨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所敢于领教的事情;知:知道,这里指领教)。1、第3段作何理解?明确: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
本文标题:15.2《答司马谏议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new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2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