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学校创新国旗下讲话稿的思与行
学校创新国旗下讲话稿的思与行2023/X/XX作为一项学校传统德育活动,国旗下讲话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它不仅承载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是践行学校办学使命、塑造学校毕业生形象、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载体。在“讲实、讲新、讲透”的基础上,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为政策指引,如何拓展国旗下讲话的时空范畴、丰润学生德育课程活动的学习体验,从而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增添活力,成为一线德育工作者的创新思考。结合实际,分析对此项教育活动进行优化与重构的思与行。一、国旗下讲话面临的新挑战(一)现存问题目前国旗下讲话每周开展一次,是一项普遍性、常态化工作,其严肃性、规范性有余,但实效性和适宜性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方向性不够凸显,大多数学校并未将国旗下讲话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加以整体设计;二是,教育内容缺乏系统谋划,在内容选择上存在空心化和随意化现象;三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设置较为单一,缺乏互动,基本上呈现的是个人发言,师生群体默听为主;四是,固定不变的教育场域环境,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难以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二)原因分析俗话说得好:“观念先行,教育的起点是认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同样需要师生的共同认知。对应目前国旗下讲话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究其原因,大体可以有以下几条思考路径:首先,国旗下讲话通常被学校和教师视为德育生态的初始一环,与学校其他的德育活动之间的紧密性不够,因此,单一目标下的活动设计,相对孤立的活动板块,难以走进学生心中。再者,学校在确定国旗下讲话的主讲人时,往往局限于优秀学生代表、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等几个“老面孔”,那么,即便他们再精心的准备、再倾情的演绎,也很难不让受众群体“移情别恋”。这种为教育而教育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难以达成润物细无声的育德愿景。二、国旗下讲话实施的新策略基于上述问题,尝试以优化与重构为思考国旗下讲话的实施策略的逻辑起点,从而有效开展“有主题、成序列、重实效”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引领师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并逐步形成文化和行动自觉,是值得一线德育工作者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由此,提出如下建议:(一)优化,聚焦育人维度的延展1.从内容入手,优化活动运作载体一般来说,国旗下讲话的活动运作载体大多分为三个主要板块:一是以节日、纪念日为载体开展,比如国庆节、“九一八事件”纪念日、读书日等;二是以重大事件和专题教育为载体开展,比如抗疫、迎接建党百年、脱贫攻坚等;三是以学校特色活动或工作为载体开展,如我校的“四节”(体育、艺术、科技、读书)活动、“四进”(社区、企业、场馆、大学)课程和“四自”(自理、自律、自强、自信)教育等。因此,从内容入手,优化活动运作载体是第一步,我们可以立足上述三个主要板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列化和项目化的改造。以“抗疫精神”主题为例,可以从三个方面拓展: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疫情下国内国外面对疫情的状态;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充分彰显”——对比中国制度在抗击疫情下的优势;三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这三个学习载体,有机融合了道德与法治、地理和历史等学科内容,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学科背景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国的抗疫工作,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我们党提出的“人民至上”理念有更切身的感受,回到课堂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在抗疫的故事里寻找和挖掘更多的学科结合点。除重大事件以外,国旗下讲话面向师生共同的教育故事或内容也可以进行系列化的优化。比如我校的“我的初心故事”,就是在面向学生开展的“我的成长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系列化的设计,从学生学习方面的成长到教师教育生涯的发展,无论作为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努力、不断成长的过程,相似的经历拉进了活动参与者讲与听的距离。因此,优化国旗下讲话的活动运作载体,让教育项目化和系列化,呈现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全面分析事件的能力,从而让学习的视野更丰富。2.用形式辅助,优化活动呈现方式除了内容载体的改变之外,活动呈现方式的形式辅助也是优化的重要一环。若要突破国旗下讲话呈现方式的固定化、程式化倾向,改变以单一主体的讲为主、缺乏设计的机械化教育方式,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生活与思想实际,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加强情境创设,带动学生沉浸式感受活动点滴,增强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感念师恩”主题教育为例,教师可以把活动进行适度的延伸,开展“我和我的教师——有趣故事的分享”专题活动,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自己与教师的故事中,让教师节这天主角由单向的“教师”变成双向的“教师和学生”。此外,还可以开展“教师口头禅”投票活动,把教师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进行票选,从这些口头禅中引发教师对学生关爱的思考。通过国旗下讲话载体呈现活动的全过程,同讲我和我教师的故事,在温馨而又美好的回忆中,再次加深对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特殊情感的体味。“讲与述”相结合的讲话方式,既有贴近师生真实生活经历的故事,也更能产生集体共鸣的情感火花。后续,要进一步优化国旗下讲话的活动呈现方式,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把“讲与演、讲与评、讲与述、讲与探”融通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学习体验的输出创设机会和平台。(二)重构,聚焦课程实施的赋能1.活动视角重构,由教育学生为主转向师生共同成长国旗下讲话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的教育,加之主讲大多是教师,使得国旗下讲话难免带有“说教”的味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影响其教育实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重构国旗下讲话的活动视角可以为提升其教育实效赋能,即从单一视角转为多元视角,从教育学生扩大到全体师生共同成长,从而让教育不再局限,不再俯视,而是面向全体,传递平等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师生明确提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离不开师德高尚的好教师,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能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国家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国旗下讲话恰恰是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宣传教育的最佳课堂。活动视角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不仅会带动选材和主题的转变,而且会让教育的味道变得更适切和可口。比如开展“我爱校园”的主题教育中,可以把学生行规和教师行规统整起来,学生从学习习惯到校园文化,教师从师德规范到校园安全,课堂内外教师的言传身教如何体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仅学生有责任,教师也同样义不容辞。2.学习场域重构,有机整合正式、非正式与虚拟学习环境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将活动的学习场域局限于校园,空间的相对固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活动对师生的吸引力,同一学习空间下的教育即使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也会让师生产生一种心理疲劳。由此,可以立足区域发展特点、融合校本德育课程建设要求、充分扩展国旗下讲话的学习场域,打造国旗下讲话的新样态。以我校为例,地处定海社区,在杨浦发展新蓝图上处于长阳创谷与滨江秀带的交汇点,因此,如何发挥地区教育优势,在学生教育中开展乡情教育,成为学校创新国旗下讲话的又一个延伸点。为此,我们想到了信息技术这一有效支点,借助信息技术让国旗下讲话不再局限在主席台这一固定背景下,而是赋予了更多的场景变化,依托信息技术,同学们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俯瞰滨江,游历创谷,可以聆听设计者的感悟,触摸老定海曾经的辉煌……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国旗下讲话的场域得以重构,打破了教育只能停留在校内的固定思维,让师生们得以看得更高、望得更远、想得更深。三、结语国旗下的讲话因其庄严性、及时性、群体性等特点,能把语言艺术的优点充分发挥,实现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现场交流互动。未来,我们不仅要把国旗下讲话视为升旗仪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把它视为一项德育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学校德育课程顶层设计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仪式教育中情境感,凸显国旗下讲话的师生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作用。
本文标题:学校创新国旗下讲话稿的思与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98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