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中级IE工程师综合培训教程1
IE中级课程之一学时:1.5~2H日期:2010-9-24Contents生产力管理1.生产力概要2.劳动生产力3.设备生产力4.劳动生产力和设备生产力的比较5.标准时间6.PTS法Ⅰ.生产力管理1.生产力概要1)生产的3要素•所谓生产力是指投入量和产量的比率.生产力?=产量(OUTPUT)/投入(INPUT)=最大的效果/最少的付出生产的3要素•人(劳动力)•材料(资材)•机械(设备经济实效有效运用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消者需求的适当产品制造供应(客户满意)Ⅰ.生产力管理2)生产效率化所谓的生产活动是指,将Input转换成Output的功能该功能的表现方式如下:生产效率=OUTPUT/Input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类型方法内容备注1Output→Input↓为生产同等价值和同等产量,而减少常规投入量Costdown型2OutPut↑Input→利用相同的投入量,生产高于从前的价值和产量增产型3Output↑Input↑为追求更高的价值(产能、品质)增加更多的投入量高附加价值型(末来模式)4Output↑InPut↓IE所期望的理想模式高附加价值极大化型5OutPut↓InPut↓减少IN-PUT,OUT-PUT对应淡季的模式低附加价值型Ⅰ.生产力管理3)生产力的区分①劳动生产力=产量/劳动投入量②设备生产力=产量/设备投入量③原材料生产力=产量/原材料投入量提高生产力Ⅰ.生产力管理3-1)提高生产力的意义劳动生产力设备生产力原材料生产力相依相存以劳动生产力的方式体现结果劳动生产力=生产量/劳动投入量Ⅰ.生产力管理3-2)提高生产力的概念业绩标准价值AB提高生产力A的缩短B的缩短S/T缩短提高效率CT13”→10”效率80%→90%•设备改良•工具改良•加工方法改善•加工程序改善•物浪改善•作业/运行改善•缩短故障时间•减少交替次数•缩短更换时间•防止资材短缺•防止工期迟延•防止怠慢工作•减少不良品•减少返工Ⅰ.生产力管理3)生产力的提高方法生产力的3个方面展开方法①标准作业顺序的改善②LAYOUT改善③生产材料搬运方法的改善④选择适当的工具、设备⑤设定品质、安全保障方法①改善工人的工作动力②勿须监督的工厂结构③设定标准时间④提高警惕熟练度⑤引进Performance管理制度①生产计划、作业分配的改善②充分计划,以减少准备时间③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④组织变更METHODPERFORMANCEUTILIZATIONⅠ.生产力管理2.劳动生产力2)劳动生产力是生产量与劳动投入量(时间)之间的比率.劳动生产力=生产量(Out-put)/劳动投入量(In-put)与劳动投入量相比,生产量相对较大或与生产量相比,投入的劳动力越少,越能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量﹥劳动投入量)所谓生产力是指产量(Out-Put)和为其投入的所有因素(In-Put)之间的比率生产力=产量(Out-put)/投入量(In-put)与投入相比产出量对大,或者与产出量相比投入量相对小,都能提高生产率。※产量投入量Ⅰ.生产力管理2)工数管理系统是将生产力的系统管理工作及分析方法定格为标准化,通过工作效率的应变管理工作及适当人员的计算。确定目标生产量,并通过事后原因分析等整个生产力过程的评估比较,提高生产力的系统。2-1)一般用语用语定义工数以时间模式体现人或机械所能做到或已生产的数值标准时间熟练工在正常的作业条件下,不论计件工资,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平均时间生产量在最后的工序检验中,合格的产品数量正常工作时间在1天480分钟(8hr)工人时间中,除休息时间以外的时间(480分钟-休息时间)正常工作日是指除了加班(工休日、国庆日、公司自定的休息日等)以外的工作日,但窜休工作日属于正常工作日其运营方式不同于工资支体系)总人数直接人员和间接人员加在一起的总数间接人员办公室人员及资材、设备、工具、司机等管理人员和部长级以上的管理人员直接人员包括生产线及工序的直接操作员和质检、调整、维修工、分部部长Ⅰ.生产力管理2-2)工数的分类及用语的定义•在职工数:在职人员的工数[在职工数=在职人员×正常工作时间]•休业工数:在职人员中,并末实际参加工作的人员的工数即缺勤、休假、早退、支援等[休业工数=相关人员×相关时间•就职工数:对实际投入工作的人员的工数[就职工数=在职工数-休业工数]•追加工数:就职工数以外,追加工作的工数(零工、特勤、帮工等)[追加工数=相关人员×相应时间或]•作业工数:投入作业的总工数(包括流失工数)[作业工数=就职工数+追加工数•流失工数:在工作时间内,未投入到直接生产活动中的工数(会议、教育、早会、资材短缺、资材不良、设备故障、机种更换、不良返工、等候工作)•实际工数:作业工数减去流失工数的时间,即实际投入作业的作力[实际工数=作业工数-流失工数]•标准工数:投入到实际生产量中的标准时间之和[标准工数=∑(集中类型S/T×生产量]会议相关人员×相关时间资材品质内资、外资、替代、外购资材不良内资、外资、替代、外购机器故障相关人员×故障时间机种更换机种更换工数不良返工相关人员×相关时间其它除了上述项目之外的等候工作[流失工数]Ⅰ.生产力管理3)生产力指标管理综合效率工作效率运行率作业工数实际工数标准工数管理人员责任损失性能LOSS产品计谋方面所导致的不当操作方法、环境不适、机械设备不当所引起的操作不熟练、劳力不足、引发不良生产、性能损失等缺勤、迟到、早退、早会活动,计划操作、休假管理导致准备工作不充分所引起的材料厂搁置、停机等候、工作培训、设备故障、会议、协议等等候开工材料搁浅故障性能损失不良其它Ⅰ.生产力管理3-1)作业工数效率针对部门整体实际结果的效率指标※实际运行效率还可适用于体现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及生产部所有劳动力的指标※实动工数效率还可适用于体现实际操作者所付出的努力、熟练度及监督人员领导才能的指标作业工数效率=实际运行效率×实际工数效率标准工数作业工数实际工数作业工数标准工数实际工数运营状态的管理–设备故障导致停机–品质不良导致停机–停电、事故等–资材短缺导致停机O实际操作者–少量停机或剩余时间–作业速度(运行效率及速度、熟练程度及付出努力不足)–忽视标准操作(设备性能利用程度、人力贫乏、运行效率)О监督人员–资材短缺及设备故障引起的停机等候–资材不良导致误操作及作业工效降低–作业工具、作业方法不合理–出现操作者ldle现象O产品设计–加工、组装困难(形状、结构、尺寸、材质等)–不必要且过于严格的公差或完工程度–工数消耗过多的制造方法О其它–作业环境及作业条件不合理(Lay-out等)–单位作业时间的散布(物流、作业条件、方法等)Ⅰ.生产力管理3-2)生产力管理指标指标项目单位计算公式在职工数在职工数就职工数追加工数作业工数流失工数实际工数标准工数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在职人员×(480分钟-休息时间•相关人力×相应时间(缺勤、出差、帮工等)•在职工数-休假工数•相关人力×相应时间(零工、特勤、帮工等时间•就职工数+追加工数•相关人力×相应时间(监督人员的管理责任损失时间)•作业工数-流失工数•∑(每个模型的标准时间×每个模型的生产量)实运行率实际工数效率作业工作效率人当生产台数%%%个•(实际工数÷作业工数)×100•(标准工数÷实动工数)×100•(标准工数÷作业工数)×100•[(标准工数÷作业工数)×480]÷[(1-S/T缩短率)×基准S/T]零工及特勤率%•(零工+特勤工数)÷在职工数)×100Ⅰ.生产力管理3-3)劳动生产率计算•生产产品:ABCD-2001.S/T10分•生产业绩:1.300台•工作时间:08:00-19:30(11个小时00分)–休息时间:上午、下午各10分–午休时间:12:00-13:00(1个小时–晚餐时间:17:00-17:30(30分)–Linestop:10:00-10:30(30分)•工作人员:总人数30人–月次休假2人–支援其他部门人数3人–基准MOOELS/T:8分在职工数30*(480-20)=13.800月次2*460=920帮工3*460=1.380就职工数13.800-(5*460)=11.500追加工数25*90=2.250作业工数11.500+2.250=13.750标准工数10*1300=13.000实际工数(13.750-(25*30)=13.000作业工作效率(13.000/13.750)*100=94.5%实际工作效率(13.000/13.000)*100=100%人当生产台数[(13.000/13.750)*48]/[1-0.2)*8]=(453.8/6.96)=70.9Ⅰ.生产力管理3.设备生产力1)指标结构停止时间实际运行时间作业时间负荷时间运行时间性运行时间价值运行时间非工作时间休息、用餐、停电、计划内休假等休息、用餐、停电、计划内休假等休息、用餐、停电、计划内休假等管理LOSS故障停机机种更换准备调整休息、用餐、停电、计划内休假等暂时停机设备暂时停止或空转时间(5分钟以内的设备停止)速度降低理论上的CycleTine和实际上的CycleTime之间的时间差工序不良超出规定品质范围的生产时间停机时间Ⅰ.生产力管理①作业时间以1天的工作时间为基础,一天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之间的总时间(包括休息时间、用餐时间及零工时间)②负荷时间(LoadingTime)除了在操作时间或内公司认可的用餐时间和休息时间以外,设备应该实际运行的时间※本公司所采用的标准与实际工资操作时间相同(负荷时间=作业时间)③运行时间(OperatingTime)负荷时间减去停机时间之差,是设备实际运行的时间(负荷时间-停机时间)④停机结构(DownTime)设备、资材、人力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设备计划或非计划停机的时间※设备故障、机种更换、资短缺等5分钟以上肉眼可见的停机时间⑤实际运行时间(ActualOperatingTime)设备通过当前性能,投入到产品生产的时间(完整数量×实际工资CycleTime)⑥性能运行时间(PerformanceEfficiency)引进设备时,以特有性能(目标性能)为基数,投入到产品生产中的时间(完成数量×标准CycleTime)⑦价值运行时间(ValueOperatingTime)引进设备时,以特有性能(目标怀能)为基准,投入到正品生产中的时间(正品数量×标准CycleTime)⑧标准CycleTime(TheoreticalCycleTime)设备进行单位预算作业时的标准时间,它适用于设备的异常值或目标值※标准CycleTime是指1年内不改变的“基准”CycleTime,每年更新一次。⑨实际CycleTime(ActualCycleTime)作业环境和整体条件下的生产时间平均值(设备的当前性能)Ⅰ.生产力管理2)设备效率管理①设备综合效率(OverallEquipmentEfficiency)在公司规定的负荷时间中,利用设备的特有性能生产附加值的时间比率※设备综合效=(附加值勤时间÷负荷时间)×100=时间运行率×性能运行率×正品率②时间运行率(Availability)在运行时间中,在设备未处于停机状态下的运行时间比率(故障、机种更换、资材短缺等)※时间运行率=(运行时间÷负荷时间)×100③性能运行率(PerformanceEfficiency)在运行时间内,将当前设备性能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的时间比率※它受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瞬间停机、速度降低LOSS的影响※性能运行率=(性能运行时间÷运行时间)×100=(实际运行率×速度运行率)–实际运行率(NetOperatingRate)在运行时间内,将当前设备性能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的时间比率※体现单位预算时间内是否出现瞬间停机、空转现象※实际运行率=(实际运行时间÷运行时间)×100–速度运行率标准速度除以实际速度的比率※体现设定速度的维持或速度降低的指标※速度运行率=(性能运行时间÷实际运行时间)×100Ⅰ.生产力管理2-1)MTBBF(MeanTimeBetweenFailure:平均停机时间间隔)设
本文标题:中级IE工程师综合培训教程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3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