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二(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无能为也己且君尝为晋君赐矣B.郑既知亡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焉置土石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⑥秦伯说,与郑人盟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缱,指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C.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D.武,文中指武德。武德,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充分体现了《左传》写人叙事的高超技巧。B.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危险的境地,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在郑伯面前举荐了“千里马”烛之武。C.郑伯从谏如流,他面对烛之武的牢骚,没有表达不满,而是自责,情真意切,又分析利害关系,最终感动了烛之武。D.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军时,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又处处为秦国着想,机智善辩,不卑不亢。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组:丝绳B.乃以秦王属吏属吏:下属官吏C.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行:巡视D.沛公又让不受让:推让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①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②以此知之,故欲往B.乃①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所以①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2.下列与例句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诽谤者族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B.且吾所以还军霸上C.先入关者王之D.左右欲刃相如13.请概括沛公“先诸侯至霸上”以后为获得人心而采取的做法。(4分)14.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②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③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15.结合文本,给下面这段文字断句,共3处,用“/”表示。(3分)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4、(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12、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3分)A.选文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B.选文中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相如的不理解。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D.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5分)(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5分)5、(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2)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0.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侵损、削减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中:中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老子等。C.执事,古代办事的官员,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下文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军埋下伏笔。B.烛之武回应郑伯的话既表明了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又十分生气、直截了当地批评了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使文章情节掀起波澜。C.在重提秦、晋旧事的基础上,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二(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35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