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汇集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汇集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汇集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第一篇】一、教材分析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选择题3题。B.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C、重点·难点·疑点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2.教学难点: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二、教法设计问题情景教学法三、教学过程引导回顾搭建桥梁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第二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能正确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乐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难点正确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求职情境,多媒体出示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表,提问:这个公司员工的收入水平怎样?预设学生计算出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追问平均工资能否作为这个公司工资水平的代表。预设学生根据绝大多数员工达不到平均工资得出平均工资不具有代表性。教师说明本节课学习其他统计指标。引出课题。(二)讲解新知多媒体出示经理、职工C、职工D对工资的描述,提问:你能试着说明他们是如何看待工资的吗?针对问题,组织前后桌四人一组,5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学生思考、交流、探究,教师明确:月平均工资27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700元,说明公司每月将支付工资总计2700×9=24300元;职员C的工资19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它为中位数;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8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它为众数。提问:哪个数据描述该公司员工收入的集中趋势更合适?明确此情境中中位数比平均数更具代表性。追问:为什么收入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观察数据明确平均数受到被极端值拉高。(三)课堂练习出示一组数据,请学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选择合适的数据描述集中趋势。(四)小结作业小结:提问学生今天有什么收获。作业: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征。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第三篇】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教学设想:首先创设小明找工作时遇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通过调查学生的体重、年龄、鞋号,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1、师:老师想了解你们长大以后都想做什么呢?生:军人。师:多远大的志向啊!共和国的卫士。生:教师。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生:关注公司的实力。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参考资料,少熬夜!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2、师出示课件,指名读招聘启事。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这家公司要招聘员工。生:我还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2000元。师:对啊,平均工资2000元,小明一看比较符合他的要求,于是就兴冲冲地来到了招聘处,经理对他进行了全面考核后对他说:根据你应聘的岗位我们给你的工资是1400元。(出示课件。)师:如果你是小明,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想?生:招聘启事上不是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吗?为什么给我的工资却是1400元?生:这是一家骗人的公司,明明是2000元的基本工资,为什么只给我这些呢?师:小明也有这些疑问,经理自然也有他的道理,这时他拿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表。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生:大多数员工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下。生:我发现老板没有骗人,因为这些员工的工资有高有低,平均工资的确是2000元。师:老板没有骗人,可是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又都在2000元以下?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生:因为两个经理的工资特别高,所以使得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都低。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1、中位数。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汇报)师:你认为应该是哪个数据更能表示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生:我认为是1800元,因为它和2000元比较接近。生:我们组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9个数据的最中间。生:我认为是1300元,因为去掉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它在这组数据的中间。师:现在大家意见不统一,比较一下这3个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更合理呢?可以在小组中再讨论一下,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生:我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工资表的最中间的位置。参考资料,少熬夜!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师:通过第一次的交流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让我们达成了共识,现在大家都认为150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150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生:中间位置。师:(板书:中间)那它前面有几个比它大的数据?(4个)后面有几个比它小的数据。(4个)它处于9个数据的最中间的位置。师:那我们看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啊?生:从大到小。(板书:大小)师:(手势)这样呢?(从小到大)师:我们把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就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中位数的理解越来越全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出示中位数概念并指名读。)师: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哪一个更能表现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生:中位数。师:那么作为商店经理为什么要在招聘启事中打出平均数呢?生:是因为在这里平均数比中位数要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师:看来啊,这是商家的一种策略。我们分析一组数据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才会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师:我的朋友小明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的加入使工资表发生了变化,那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生:1500。生:1400。生:这组数据最中间是1500和1400,中位数就应该是它俩中间的数。生:我认为它俩中间的数就是它们两个的平均数。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口算一下应该是多少?(电脑出示求法。)师: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生: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不但会分析问题,还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看来中位数只和数据的位置和排列有关系。参考资料,少熬夜!2、众数。师:其实生活中中位数的应用很多,老师想调查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好不好?师:你们发现老师在写这些数据时,是怎么写的?生: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写的。师:观察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你的体重和这组数据对照,处于什么水平?生:中位数是80,它表示这一组同学的体重一般是80斤。生:我的体重是62斤,和这组同学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生:我的体重是96斤,和他们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师:有和这几个同学的体重一样的吗?生:我的体重是80斤。生:我的体重也是80斤。师:我们观察现在的这组数据,除了能找出中位数以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出示数据:62768083978080)生:我发现有3个同学的体重是一样的,是80斤。师:说明80出现的次数最多。(板书:出现次数最多)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生:我认为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师:(电脑出示众数概念并指名读)我们看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生:80。师:说明在调查的这几个同学中,体重是80斤的最多。看来众数只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系。师:王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今年多大了?(10、11、12。)10岁的举手我们看一下,11岁的举手,那12岁的呢?你们说咱班十几岁的同学最多?(11)那么11就是我们班同学年龄(众数)3、新课小结。师: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们3个统计量都有什么特点?生:平均数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生:中位数是一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生:我知道了当一组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而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师:其实统计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参考资料,少熬夜!三、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师:老师还想做一个现场小调查。你们都知道自己穿多大号码的鞋吗?现在分别统计一下男女同学的鞋号。(生分男、女生组开始统计,记录员进行整理)师:我们来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穿37号鞋的同学最多,穿40号鞋的最少。师:如果你是一家儿童鞋店的经理,针对这两组数据提供的信息,会对你有什么帮助?生:多进37号的鞋,因为穿它的人多。生:我想再多进一些38号的鞋,因为随着学生长大脚也会变大。生:少进一些34号、40号的鞋,因为穿这些号的人少
本文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0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