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2.使学生知道:这种除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学生准备6个村和3个盘的图片、12根小棒、12个小圆片、6支铅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二).2.师生分铅笔,初步感知分的方法.(1)教师拿出6支铅笔,先向学生明确: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给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细心观察老师是怎么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铅笔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教师要同时拿2支给一个同学),再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最后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也就是每2支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6支铅笔,每个同学2支,可以分给3个同学.(2)让学生想想刚才是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4,学生初步认识第二种分法.(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8个小圆片,按每2个放一堆,看看能分几堆?(2)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2.教学例5.(1)出示书上例5,左边的桃子图.①教师叙述题意: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或提前用纸写好的贴在黑板上).②教师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参考资料,少熬夜!(2)教师让学生拿出6个桃子的图片,自己试着分一分.(边说边分,先再最后).(3)指名让学生回答分的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要强调两个两个地分,每2个放一盘,也就是每2个为一份.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摆自己的学具.(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每2个分成一份(或2个2个地分的)分成了盘(板书:3盘).(5)教师小结.我们分桃的时候,把6个桃每2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来计算.(6)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①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板书:6)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3).②让学生说一说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书).③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7)引导学生看书,并说说例5的图意,让学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8)质疑问难,师生答疑.三、全课小结.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随堂练习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12□=□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__________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分的过程.按分得的结果,把算式填全,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布置作业略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二)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用除法并:62=3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参考资料,少熬夜!《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法: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各小组汇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参考资料,少熬夜!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在组内自由分。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2、巩固拓展(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尝试解决,并画一画。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谈话,出示例课件:(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小明和小红是怎样分苹果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分苹果的过程,再列出算式。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参考资料,少熬夜!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三、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四、课堂总结。.除法的初步认识【第四篇】第一种分法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除法的含义。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教具和学具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教学过程设计参考资料,少熬夜!(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怎样进行平均分呢?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二)教学例1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学生摆完后,
本文标题: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97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