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财政学第九章税收原理
第九章税收原理第一节税收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税收原则理论第三节税收负担理论第四节税收转嫁理论第一节税收的概念与特征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和历史范畴。税收是国家的血液和命脉。——税收是国家的命脉,是政府的奶娘(马克思)关键词: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费用一、税收的概念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与“财政”概念进行比较。第一节税收的概念与特征2.对税收概念的理解:——税收的课税权主体是国家;——税收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职能;——税收课征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课征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税收是国家参与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情况显示,2010年我国累计完成税收收入73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在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到88.1%。税种收入额比2009年增收增长率(%)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增收占税收总增收额的比重(%)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税收总收入73202.313680.72388.1国内增值税21091.95261114.12919.125.4国内消费税6017.54131027.58.39.67.2营业税11157.64214423.815.215.713.4企业所得税12842.79130611.317.59.515.52010年税收收入和主要税种税入表(单位:亿元)税种收入比2009年增收增长率%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占税收总增收额的比重%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个人所得税4837.1788822.56.66.55.8进口环节的增值税与消费税10487.46275835.714.320.212.6证券印花交易税544.1733.796.60.740.20.65车辆购置税1792.03628.1154.02.44.62.16上述税收税入合计68770.7511678.916.9894.0485.482.712010年税收收入和主要税种税入表(单位:亿元)其他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21.6%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24.1%流转税占税收收入比重55.3%2010年税收总量结构图2010年税收增收结构图进口环节增值税与消费税增收额占税收总增收额的比重20.2%增值税增收额占税收总增收的比重19.1%营业税增收额占税收总增收额的比重15.7%其他税收增收额占税收总增收额的比重45%二、税收的一般特征是由公共需要和公共费用的性质决定的。(一)税收的强制性国家以社会最高代表身份,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以法律形式确定征税人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国家征税权是凌驾于财产所有权之上的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公共权力,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范畴的重要标志之一。(二)税收的无偿性是指作为社会最高代表的国家不需要对单个具体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和支配一部分资源。税收的无偿性是针对国家与具体纳税人的关系,而不是就国家与全体纳税人的利益归宿关系而言。就国家与全体纳税人而言,税收也可以说具有有偿性。税收的无偿性,也是由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的。(三)税收的固定性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和税收制度,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纳税人和征税标准。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收入、财产或有关行为是经常的、普遍存在的,一经国家法律预先规定为课税对象,就连续有效。课税对象和征收额度之间具有规定的限度。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上的固定性。一、税收原则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历史上的治税思想(二)古典经济学中的税收原则(三)近代经济学中的税收原则第二节税收原则理论二、税收财政原则税收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税收财政原则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充分原则;二是适度原则;三是弹性原则。(一)充分原则充分原则是指通过征税获得的收入要充分,能满足一定时期的财政支出需要。(二)适度原则1.适度原则是指税收要取之有度,税负率不能过高或过低。在经济学理论中,拉弗曲线重点阐述了税负率与税收收入水平的关系。(三)弹性原则弹性原则是指在设计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时应当选择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税率变化有一定的弹性的税种,保证税收收入增长的自动性。拉弗曲线:阐明了税率、税收收入和国民产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更全面、更直观地认识税收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并告诉我们最优税率应是既能使政府获得实现其职能的预期收入,又能使经济实现预期产出的税率。归根结底,最优税率的确定,只能建立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EADB课税禁区税收收入CO税率三、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税收公平原则的基本涵义包括税收的负担公平、机会公平和社会公平。(一)税收的负担公平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所谓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1.受益原则是指每个纳税义务人应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得到的受益大小而相应纳税。即政府各项公共活动的费用,应根据各人所享受该项服务利益的多少,而分摊给个人。相同的受益缴纳相同的税,不同的受益缴纳不同的税。局限性:第一,在收益原则下,政府无法分清楚每个人从公共服务中所获得的确切利益。第二,收益原则在转移支付方面也无法贯彻和体现公平原则。2.纳税能力原则是指按纳税义务人的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纳税。它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理论基础是义务说。经济学家主要形成了客观说和主观说两种基本观点。(1)支付能力客观说客观说认为,应该以能够客观的观察并衡量纳税能力的依据。一般来说,主要有收入、支出和财产三种衡量标准。(2)支付能力主观说主观说认为应以个人的福利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而不是以收入、支出等来衡量纳税能力。主观说运用纳税而产生的福利损失来评价税收的公平度,形成了三种观点,即均等牺牲说、比例牺牲说和最小牺牲说。所谓牺牲,就是征税产生的福利损失。(二)税收的机会公平税收公平问题,不仅包括税收负担的公平合理问题,而且还包括经济环境机会的平等和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机会公平主要是竞争环境的平等。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三条第一项:“平等权推导出量能课税原则作为税捐正义的基本原则”。租税的正当性来自于人民的平等牺牲,即租税负担的公平分配。在传统功利主义所主张的税负公平学说中,量能原则的公平是指“相等牺牲”,课税使个人可支配的所得减少,导致效用损失,该项效用损失应力求公平。而“相等牺牲”的学说中,“比例牺牲相等”及“边际牺牲相等”两类学说,主张在所得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形下,税率应是累进的。(三)税收的社会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的社会公平必须考虑如何利用课税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目标,如何让以效率的最小代价达到社会稳定发展。四、税收效率原则税收效率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行政效率;第二层含义是指经济效率。(一)税收行政效率税收行政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成本费用来实现最大的税收收入筹集。税收成本包括直接的征税成本和奉行费用。在现实中,要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需要注意:第一,确实。第二,便利。第三,简化。第四,节省。(二)税收经济效率税收经济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应当努力实现对纳税人和国民经济的额外负担最小化。所谓额外负担,是指政府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干扰了纳税人的正常经济决策,从而引起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在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看来,要使税收扭曲最小化,税收就必须保持中性。一、税收负担的概念:税收负担是指由于政府征税而给纳税人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或者转移。第三节税收负担理论二、税收负担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的不同分类:1.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前者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政府征税总额占该国同期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其内部结构状况,反映着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后者通常指具体涉税主体的税收负担状况。2.名义负担和实际负担名义负担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税款所形成的税收负担,它在相对指标上可以表现为税法规定的名义税率。实际负担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所形成的税收负担,它在相对指标上可以表现为纳税人承受的实际税率。3.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如果经济主体承受的税收负担直接来自于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则称其为直接负担;反之,不是直接来自税法的规定,而是由其他经济主体转嫁而来,则称其为间接负担。三、税收负担的衡量1.宏观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税负率=(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100%国民生产总值(GNP)税负率=(税收收入/国民生产总值)×100%国民收入(NI)税负率=(税收收入/国民收入)×100%2.微观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居民税收负担率=(居民实际所纳税款/居民同期收入总额)×100%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款总额/企业同期税利总额(或增加值))×100%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总额/企业同期利润总额)×100%企业流转税负担率=(企业实际缴纳的流转税总额/企业同期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100%四、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二)国家职能范围(三)财政收入结构(四)国民与企业的纳税意愿(五)税收制度及征管能力五、中国的税收负担考察(一)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考察1、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与政府收入这三个范畴是基本一致的,而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这三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使对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理解需要从三种口径来考察:小口径宏观税负: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径宏观税负: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口径宏观税负: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从绝对量上看,1994年,中国的大、中、小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分别为10.64%、10.83%和14.69%。到了2007年,这三个口径已分别提高至20.05%、20.80%和24.45%,分别扩大了1.88、1.92和1.66倍。从增速看,1997-2002年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小、中、大三个口径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0.82%、0.88%和0.98%。2010年8月23日,财政部官方网站转载了《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文章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文章指出,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这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则在其《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中指出,按照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标准,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定义为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保基金收入,这构成全口径的政府收入。以此计算,中国全口径政府收入已经从1998年的1.73万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0.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也从1998年的20.4%上升到2009年的32.2%,上升了约12个百分点。2007年至2009年,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32.2%。2、宏观税收负担的国际比较从国际上看,由于各国的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基本上反映了政府收入的全部内容,并不存在我国的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因此,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小口径的宏观税收负担,而税收与非税收入总和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大口径的宏观税收负担。(二)我国的微观税收负担考察1、从城镇居民税收负担考察,现阶段城镇居民个人税收负担主要体现为个人所得税负担。个人所得税负担率=个人所得税总额/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报酬)×100%工资、薪金所得税负担率=工资、薪金所得税/职工工资总额)×100%2、从企业税负考察,企业缴纳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其中增值税又是企业缴纳流转税的核心税种。为了与宏观税收负担相区分,我们利用工业企业的税收负担来分析微观企业的综合
本文标题:财政学第九章税收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5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