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文稿汇编(10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文稿汇编(10篇)目录1...................................................................................天下为公、天下大同........................................................32...................................................................................民为邦本、为政以德........................................................73...................................................................................九州共贯、多元一体......................................................104...................................................................................修齐治平、兴亡有责......................................................145...................................................................................厚德载物、明德弘道......................................................176...................................................................................富民厚生、义利兼顾......................................................217...................................................................................天人合一、万物并育......................................................258...................................................................................实事求是、知行合一......................................................299...................................................................................执两用中、守中致和......................................................3310..................................................................................讲信修睦亲仁善邻........................................................37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①为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即日起,本报将在“光明论坛·温故”栏目,陆续刊发专家学者解读文章。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谈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时,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首先说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出自孔子之口,见于《孔子家语》和《礼记》中的《礼运》篇。孔子回望历史,认真研究“先王之道”,深刻反思现实,形成了他的这一社会理想。在《孔子家语》的记载中,孔子对弟子子游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孔子时代,天下无道,礼崩乐坏。他认为尧、舜、禹、汤、文、武时代是一个“有道”之世,那时,人们以天下为公。所谓“背私为公”,“公”可理解为“共”,指人们的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天下为公,是人们都修为自己的公德心,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应休戚与共,协同一致,强调要有明确的“社会性”意识,努力做一个“成人”,做“大人”“君子”。所以孔子主张扶危济困,互相关心,而不是各行其是,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害人,弱肉强食。中国文化以孝悌为根本,强调仁爱精神与敬畏观念。中国哲学可视为关于“家”的哲学,以家为本位,由家而国,由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由孝、悌培养爱、敬,把孝与悌看成“人之本”,把爱与敬看成“政之本”。人们由家庭走向社会,中国思想便打通了家庭伦理与社会、政治伦理,把父母对于子女的自然情感进行社会化应用与理解,产生了家国一体的观念。这是中国“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理想追求的认知基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孔子还简洁表述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整理的《尚书》中就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说法,诸子百家也大都重视公义,早期典籍有诸如“公者明”“无私者正”“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公生明,偏生暗”之类的表述。孔子的这一社会理想影响很大,历史上这样的类似表述不胜枚举。孟子的“民贵君轻”学说,以及后来“公天下”的主张也都源自孔子。唐代有人说“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大同”崇尚和合,求同存异,这样才能涵摄去取、中和位育。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华文化道德精神的根脉,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对这一理想的追求一以贯之,由此影响了数千年中国历史的进程,铺染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明末思想家说“天下非一家之私”,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凝聚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人道德要求,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近代,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康有为《大同书》提出建立“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理想世界,孙中山提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即“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相通而契合。100年前,瞿秋白在《赤潮曲》中歌颂十月革命:“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斗争将天下为公的理想真正变成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融会贯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也在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新局面中处处得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再如,我国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交融,紧密团结,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在对外交往方面,中国早就形成了“协和万邦”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邦国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合作共赢,这都是“天下为公”道德理想的凝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在迈向数字文明的新时代,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人类社会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过程中,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愈益彰显出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感召力,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②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谈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时,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提到了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正是进行这种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民为邦本”和“为政以德”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民”对应“神”“天”“帝”。夏亡于桀,殷灭于纣。夏桀商纣仗着“帝”“天”观念,把政权的合法性放置于天命之上,以为其拥有政权是“有命在天”,暴虐其民,导致国灭命殒。夏商的灭亡促使以“小邦周”身份推翻“大邑商”的周初统治者深刻反思,认为王朝命运所系在“德”而不在“天”。“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惟有“敬德”,方可“保民”,拥有天下。如果说,“天命”是一种外在的客观性、虚幻的政权合法性基础,那么,“德”则是人的内在主体性、合法性基础。《尚书》反复强调统治者要疾敬其德、“祈天永命”。《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德”是得到人民和土地的基础。土地是不会移动的,人心则会改变,所以,“德”的内涵进一步落实为民。《尚书》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一言以蔽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从天命到德,进而到民的转变,是我国上古政治思想从神秘主义到理性主义,从神本到民本的质变性飞跃,奠定了中华政治、中华文化以至于中华文明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传统。到春秋战国时期,民本已成为普遍的治理思想。老子提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左传》记载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又记载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主张“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是现实中的人。以民为本,就要“为政以德”,顺从百姓意愿推行政治。《道德经》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即是应顺民心之义。《论语》提出“尊五美、屏四恶”的政治主张,其第一条是“惠而不费”,实现途径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同样表达了顺应民心之义。百姓最大的愿望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养生丧死无憾。实行德治,就要满足百姓的物质利益。《论语》主张对百姓要“富之、教之”,孟子主张“制民之产”,让百姓有稳定的家产,进而推行教育,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德”具有贯通个人品德修养和国家政治的特性。孔子要求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减少欲望,更多地把财富分配给百姓,通过德政让百姓自愿归附。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儒家思想塑造了把统治者以至于每个人加强德行修养作为社会治理的必要条件的文明特色。《大学》主张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特别是主张“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奠定了“德”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正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宝贵文化资源,在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更须反复锤炼“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修养,努力做到为政以德,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奋发作为,再立新功。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③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
本文标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文稿汇编(1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17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