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实用4篇】
1/15初三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实用4篇】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初三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实用4篇】”,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初三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第一篇】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十二章轴对称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第十三章实数本章通过对平方根、立方根的探究引出无限不循环小数,进而导出无理数的概念,从而把有理数扩展到实数。教学重点: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的有关概念与2/15性质。教学难点:平方根及其性质;有理数、无理数的区别。教学关键提示: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经历无理数的发现过程,从而理解并掌握实数的有关概念与性质。第十四章一次函数本章主要学习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并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再次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教学关键提示:应用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分析函数问题,建立运用函数的数学模型。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教学难点: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教学关键提示: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理解因式分解,并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性。初三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116分,不及格的学生仅有7人。总体来看,成绩还算不错。九年级尚未出现两极分化,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学习。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下大功夫。3/15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探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初三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第二篇】本章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比例线段、相似图形、相似三角形、中位线、位似图形、图形与坐标等,探索并体验相似在现实生4/15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章是继图形的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是对图形全等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发展。整个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教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总结图形相似的有关特征并自觉应用到现实之中。同时,通过“相似图形”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教学活动经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认识教学丰富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相似,知道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一样,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2.探索并确认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及面积比的关系。3.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以知线段是否成比例。4.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及其主要性质。5.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利用位似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7.了解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重心的概念以及有关应用。8.能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5/159.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10.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1、教学重点: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位似图形的概念和作法。2、教学难点:利用性质和判定分析和解决问题。3、教学关键: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采用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采用尝试指导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多开展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初三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第三篇】(一)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二)内容解析一元二次方程是方程在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次”的推广,同时它是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的需要,为勾股定理、相似等知识提供运算工具,是二次函数的基础.针对一系列实际问题,建立方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方程6/15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归纳具体方程的共同特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形式ax2+bx+c=0也是对具体方程从“元”(未知数的个数)、“次数”和“项数”等角度进行归纳的结果;a≠0的条件是确保满足“二次”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契机.(一)教学目标1.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初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二)目标解析1.通过建立一元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未知数相乘导致方程的次数升高,继而产生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存在的实际背景,感受一元二次方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2.将不同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统一为一般形式,学生从数学符号的角度,体会概括出数学模型的简洁和必要,针对“二次”规定a≠0的条件,完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生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准确的说出方程的各项系数,并能确定简单的字母系数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学习的第四个方程知识,首先在初一7/15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接着扩展“元”得到二元一次、三元一次方程,完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初二分式的教学,使得对实际问题的刻画从整式推广到有理式,分式方程得以出现,到一元二次方程第一次实现“次”的提升.学生必然存在着疑问,为什么有些背景列得的方程是二次的呢?教学中要直面学生的疑问,显化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自己解释疑问,才能避免“灌输”,体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增强学好的信念.培养建模思想,进一步提升数学符号语言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得出一般形式,对初三学生是必须的,也是适可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形成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上,不能草草给出方程的概念就反复辨析练习,在概念的理解上要下功夫.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教师展示教科书本章的章前图,请同学们阅读章前问题,并回答:问题1.这个方程属于我们学过的某一类方程吗?师生活动: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方程类型,复习方程的概念,元与次的概念,观察新方程,分析此方程的元与次,尝试为新方程命名.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某些实际问题的模型,体会学习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体系中合8/15理的构建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新知识.问题2.这样的方程在其他实际问题中是否还存在呢?你能再想出一个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二次项产生的原因,从熟悉的实际背景中,很有可能从矩形的面积出发,设计情境.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走向对一元二次方程产生的根源的探求,在编制情境的过程中,他们将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自己编制情境并列出方程,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同学给出的情境去列方程,或者阅读课本上的实际问题.(二)拓宽情境,概括概念给出课本问题1、问题2的两个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建立方程.问题1如图21.1-1,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个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个队参赛,则每个队要与其他____个队各赛一场,全部比赛共有___场.由此,我们可以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化简得________________.问题3.这些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师生活动: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语言转化成数学的符号语9/15言,体会运算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学习建模.将列得的方程化简整理,判断出方程的次数.设计意图在建模的过程中不仅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对二次项产生的根源将更加明晰,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让学生回答方程的元与次,一是让他们体会统一成一般形式的必要性,为概念的形成做铺垫,分解教学的难点;二是让他们明确教学的主线,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问题4.这些方程是什么方程?师生活动:观察本课得出的一些方程,思考它们的共性,同学们尝试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并且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开发学生认识的资源,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去深入理解同一概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的收获,实现分层教学分层指导的效果.问题6.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例1.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10/15(3);(5).答案(2)(5)(6).师生活动:用概念指导辨析,方程(3)与(4)同学们可能会产生争议,(3)帮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是整式方程,(4)体会化为一般形式的必要性,对a≠0条件加深认识.设计意图补足学生所举正反例的缺漏,追问:有二次项的一元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吗?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深化对一元、二次的认识.问题7.指出下列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例2.将下列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1)师生活动:(1)将方程,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是,常数项是,过程略.例3.关于x的方程时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11/15时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设计意图在形式比较复杂的方程面前,通过辨析方程的元、次、项看清方程的本质,深化理解,淡化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记忆.(四)巩固概念,学以致用教科书第4页:练习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掌握情况.(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请学生总结今天这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对比之
本文标题:初三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96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