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醉翁亭记公开课精编教案精编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醉翁亭记公开课精编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醉翁亭记公开课精编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醉翁亭记》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1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参考资料,少熬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写作背景: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四、整体把握: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3、文章结构:(1)层次: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2)线索: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五、课后作业:1、完成书后习题一。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内容分析:1、第一自然段:(1)滁州的地理特点?明确:“环滁皆山也。”(2)西南诸峰的特点?明确:“林壑尤美”。(3)琅琊山的特点?明确:“蔚然而深秀”。(4)亭的位置?明确:“临于泉上”。(5)“来饮于此”中“此”指?明确:醉翁亭。(6)自号醉翁的原因?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划分层次:参考资料,少熬夜!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8)描写角度: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2、第二自然段:(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2)朝暮景色的特点?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3)春夏秋冬景色?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5)“乐亦无穷”的原因?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3、第三自然段:(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参考资料,少熬夜!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5)划分层次: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4、第四自然段:(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明确:“醉能同其乐”(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2)课型:赏析课。教学步骤: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参考资料,少熬夜!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三、领略文中的人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参考资料,少熬夜!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四、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五、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1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五、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1篇散文佳作?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六、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七、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参考资料,少熬夜!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醉翁亭记》教案3一、教学内容:《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二、课时:10分钟三、教学目标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四、教学重点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五、教学课型:讲读课六、教法学法:问题研究,对话互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醉翁亭记公开课精编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57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