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济社会统计芜湖市统计局副局长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王松芜湖市市委党校兼职教授经济社会统计•第一讲绪论•第二讲国民经济核算•第三讲人口与人力资源统计•第四讲政府统计调查•第五讲统计法律法规•第六讲主要经济社会统计指标解读第一讲绪论•一、相关概念•1、统计2、经济社会统计•二、历史溯源•1、起源2、发展•三、基本内容•四、主要作用•1、掌握情况2、判断形势3、决策基础•4、区域比较一、相关概念•1、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活动的总称。•(1)统计的三大特征:客观性、总体性和数量性。•(2)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一、相关概念•2、经济社会统计。是指对经济社会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活动的总称。•(1)经济现象。涉及国民经济及所属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商贸、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和财政税收、自然资源等。•(2)社会现象。涉及人口、民生(居民住户生活、就业等)、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治安、民族、宗教和社会组织等。二、历史溯源•1、起源。最原始的统计,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即所谓结绳而记、刻木记数等。我国早在公元前22世纪的夏禹时代,就有地分九州、人口1352万的记载;西周就已建立了关于土地、人口较为系统的统计报告制度;战国时期的《商君书》提出了“强国知十三数”,即:“竟内仓府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藳之数”而较为系统的统计。•而具有理论意义上的统计的萌芽则始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所拟定的“城邦政情”或“城邦纪要”中,对古希腊各城邦的经济社会进行了统计描述。。二、历史溯源•2、发展。一般认为,统计理论大致经历了3-4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城邦政情—统计学的起源。•(2)第二阶段:政治算术——统计学的形成。以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1672年)为标志。•(3)第三阶段——近代统计科学。•(4)第四阶段——现代统计科学。•也有把后两者合并为现代统计科学一个阶段。三、基本内容•就国家和地区而言,统计就是指经济社会统计。•在经济统计方面,如: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有经济总量(GDP)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统计;农业统计,有农业生产、生产资料(土地、农机、化肥、农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统计;工业统计,有生产、效益、能源消耗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统计;建筑业统计,有施工进度(量)、施工设备、施工人员和施工效率等方面的统计;商贸业统计,有商品交易及种类、资金效益和进出口等方面的统计;房地产业统计,有房地产投资、开发面积、完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及金额等方面的统计;还有服务业统计,等等。三、基本内容•在社会统计方面,如:人口统计,有人口总量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区分布、就业职业等结构,以及生育、死亡、寿命、婚姻和老年化、城市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民生(居民住户)统计,有居民收入及结构、消费(支出)水平及结构,以及贫困人口(贫困线)、贫富差距、富裕程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文化统计,有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方面的调查研究;教育统计,有教师、学生和教学成果等方面的的调查研究;卫生统计,有医疗人员、设施和病人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科技统计,有科技投入、科研载体和科技成果等方面调查研究,等等。四、主要作用•1、掌握情况。这是社会经济统计最基本的作用。•2、判断形势。•3、决策基础。•4、区域比较。第二讲国民经济核算•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产生发展•和主要作用•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四、投入产出核算•五、资源环境核算与绿色GDP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产生发展和主要作用•1、基本概念•(1)国民经济(2)国民经济核算•(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产生发展•(1)起源(2)形成(3)发展•3、主要作用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产生发展和主要作用•1、基本概念。•(1)国民经济。亦即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和。•(2)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它以国民经济为总体,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多种形式、多方面的核算。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产生发展和主要作用•1、基本概念•(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一整套的核算标准和规范。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规定核算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表现形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联合国制定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产生发展和主要作用•2、产生发展。•(1)起源。国民经济核算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当时叫国民收入统计。1665年,威廉·配弟对英国当时的国民收入进行了估算。•(2)形成。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范·克列夫于1941年提出;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创立了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以R·斯通为组长的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小组于1953年公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辅助表》(称旧SNA)。。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产生发展和主要作用•2、产生发展•(3)发展。联合国1968年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缩写SNA),简称新SNA,并于1970年在世界各国推行实施;1993年、200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现已有近200个国家或地区使用,或以此为范本。•历史上,与SNA体系相平行的,还有一个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为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所采用。联合国在1971年也为此发布了《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与SNA并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两大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产生发展和主要作用•3、主要作用。•(1)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以及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2)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宏观经济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3)用于国际(地区)间经济比较和国家待遇标准•(4)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5)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历史沿革•2、构成内容•3、相互关系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历史沿革。我国在1956—1992年间,除文化大革命期间有所中断外,一直使用MPS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1993年开始转向SNA体系。目前所使用的仍是2003年施行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构成内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相互关系。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1、相关概念•2.核算步骤•3、核算方法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1、相关概念•(1)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2)常住单位•(3)生产和生产范围•(4)市场价格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1、相关概念•(1)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2)常住单位。是指在我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1、相关概念•(2)常住单位•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拥有一定的经济活动场所,如住房、厂房等;•②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规模;•③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时间,一般在一年以上。•常住单位也称常住机构单位。我国目前的单位类型主要有:企业、机关(政府部门)、事业和其他非企业单位,以及个体经营户、住户等。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1、相关概念•(3)生产和生产范围•①生产:就是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负责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其中,货物是有形的,是存在需求并能够确定所有权的物体。服务是无形的,是为特定的对象提供的。服务的提供之时,就是向消费者或用户交付使用之时。•②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生产活动: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1、相关概念•(4)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包括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2.核算步骤•(1)基本步骤•(2)产业及产业分类•①三次产业分类•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③其他分类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2.核算步骤•(1)基本步骤。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先测算分行业增加值,再将行业增加值分类相加依次得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最后得出地区生产总值(GDP)。•(2)产业及产业分类。产业是同类经济活动(单位)的总称。产业分类即产业的划分。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2.核算步骤•(2)产业及产业分类•①三次产业分类。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阿·格·费希尔和科林·克拉克提出,它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将人类的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个(次)产业。即:最先出现的生产活动——初级产品的生产为第一(次)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亦即大口径的农业,有的还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其后出现的生产活动——对初级产品的再加工为第二(次)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再以后出现的生产活动——为生产和消费提供的各种服务则为第三(次)产业,亦即广义的服务业。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2.核算步骤•(2)产业及产业分类•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三次产业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分类标准,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产业分类。国际上,有联合国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我国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20个门类、96个大类、400多个中类和近1200个小类行业。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2.核算步骤•(2)产业及产业分类•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个门类行业分别是:•第一产业(1)——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4)——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前3个门类统称为工业;•第三产业(15)——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2.核算步骤•(2)产业及产业分类•③其他分类。按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区分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按照生产要素在产业及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把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性产业。按照产业的技术先进程度和新旧程度,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三、
本文标题:经济社会统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4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