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七讲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
第七讲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一、宏观经济学概论1、宏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量行为及其规律。这里的“经济总量”,可能是个量相加得到的总和,也可能是个量的平均值。例如总消费、总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水平、储蓄率、失业率、货币存量、政府预算、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等。利用这些表示经济活动总体特点的概况性指标,宏观经济学家能够对宏观经济变动的大致轮廓加以描述和分析。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学基本对象是宏观经济变量,而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特征,在于它们必须具有覆盖社会经济整体的属性,而不仅仅是涉及特定企业、部门或地区的对象。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认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学科分支,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革命产生的,并在后来几十年不断发展,形成不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流派。(1)凯恩斯革命20世纪初,古典经济学理论已经形成相当完整的体系。当时的经济学家通常相信,市场机制不但能够使每种生产要素得到相应的报酬,能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而且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也能够通过自行调节来应对或控制经济的周期波动。国家干预仅仅应当限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收入再分配方面。此外更多的干预,只能使情况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然而,1929年西方世界发生大萧条,对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挑战:既然市场调节如此完美,为什么实际生活中会发生如此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呢?危机时期,大量资源闲置、失业急剧上升、经济活动水平剧烈收缩、市场机制在哪里出了问题呢?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依据凯恩斯宏观理论,市场上的价格和工资等变量,并不像古典经济学家所相信的那样必然会灵敏调节,而是存在阻碍它们自发调节的因素即“粘性”甚至“刚性”。经济发生变动时,由于价格或工资不能充分调节,市场就不能达到新的出清状态。由于市场机制调节存在缺陷,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危机。凯恩斯理论为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在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非均衡状态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刺激社会总需求,从而保证资源充分利用。相反,在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的过热状态时,政府也可以实施收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抑制需求,从而给经济运行降温。因而,政府可以而且应当在宏观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凯恩斯理论对政府宏观干预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并且在短期分析场合确实行之有效。但如果过分相信政府干预职能的作用,则不仅不能达到经济稳定运行的理想目标,反而会给宏观经济带来新的问题。正因为此,20世纪60年代以后,凯恩斯理论先后受到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挑战。(2)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经济“滞胀”问题,这对凯恩斯理论提出了难题,动摇了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对凯恩斯理论的信心。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理论提倡的政府宏观调节政策,可能是这一新经济现象的根源。这一思想在货币主义学派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货币学派认为,让市场力量充分发挥作用,经济能够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政府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是给市场力量创造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环境。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看,有利于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措施,是“管住货币,其他事情让价格去做”。(3)新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主要注重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的问题。对如何把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结合下来的理论探索,形成了以理性预期学说为中心假说的新古典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宏观经济出现涨落,关键在于人们的预期与实际情况发生了偏离;宏观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同样需要建立在公众未能准确预期到政策效果前提之上。在人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来形成和修正自己的预期,从而不断逼近现实情况时,最终将使政府宏观干预政策失去效果。应当说明的是,凯恩斯理论与货币主义以用新古典学派虽然存在深刻的学术分歧和对立,但它们并非水火不能相容。事实上,在长期和短期分析假定框架下,三者的范式具有理论兼容性。3、宏观经济学问题宏观经济学形容大致围绕以下五个问题展开分析:①长期经济增长问题;②短期经济波动问题;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④经济全球化问题;⑤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二、国民收入账户国民收入账户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提供了有关一国宏观经济活动最重要指标的度量体系。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s,GDP)是国民收入账户中最重要的总体经济活动衡量指标。GDP:度量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内一国经济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期生产总值。GDP虽然是反映国民经济总量的最重要的单个指标,但是它在概念和实际数据获取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②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③各国的GDP很难进行相互比较。2、NDP随着中国GDP总量的不断增加,国内所发生的一些环境灾害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近期的“牛奶河”水污染事件。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中国需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人们忽略了增长质量问题。因此,中国应该转变其经济产出的核算方式,而使所有成本都得到体现,最终刺激地方政府注重在衡量经济产出的时候,从GDP中减掉三个方面的成本:一是来自石油、土地等方面的投入成本。二为因工带来的人员死伤成本。三是把环境成本分摊到各省,以便各省在计算GDP的时候扣除分摊到的这部分环境成本。在抽掉这三部分成本之后,剩下的就是国内生产净值(NDP:NetDomesticProduct)。由于NDP扣除了GDP中自然资源、土地、劳工死伤以及环境成本,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一国经济的净附加值。在实际应用中,它可以减少低效行为。例如,中国煤炭储量有限,本应尽量节约使用,但是在以GDP作为考核指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挖煤越多,其政绩越显著,对它也就越有好处。而若是以NDP来考核,就可以减少这种反向刺激。3、名义GDP与实际GDPGDP是按价格计算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在用价格计算GDP时,可以用两种价格:如果用物品和劳务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则得到名义GDP;如果用基年价格的计算全部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则为实际GDP。如下表所示。年份面粉价格面粉产量衣服价格衣服产量名义GDP实际GDP(元/袋)(袋)(元/件)(袋)(元)(元)2009100102050200020002010120153070390029002011150204010070004000假定只有两种产品时GDP的计算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国民经济核算说明实际GDP反映生产物品实际数量的变动,因而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生产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是比名义GDP更好地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应当注意的是,当经济学家谈论GDP时,通常是指实际GDP而不是名义GDP。由名义GDP和实际GDP,我们还可以计算另外一个常用的统计数字,即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主要衡量名义GDP的增加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物价上升而不是由于生产数量的增加: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4、GNP和国民收入账户其他总量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与GDP具有替代性的指标是GNP,即国民生产总值。粗略的说,GDP与GNP的差别在于统计对象的划分标准不同:GDP是从地域角度划分的,考虑的是一国领土以内经济产出总量;GNP则是从身份角度,度量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二者之间的关系为:GDP=GNP-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除了GDP和GNP以外,国民收入账户还包括国内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国民总储蓄等其他总量指标。三、长期经济增长及其制约因素长期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关注的主题之一。在经济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机制问题不存在单一因素解释。长期经济增长是一系列因素从不同方面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含像人力资本、资本积累、与外部世界经济联系等常规性经济因素,也包括像技术进步和制度条件这类具有关键作用的因素,还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1、自然禀赋因素自然因素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制约作用。自然资源指自然界提供的作为生产过程投入品的资源,如耕地、河流、森林、矿产资源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富国之所以富裕,具有相对幸运的含义。例如美国、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与经济增长也具有联系。曾经有经济学家注意到:除了很少的几个例外,被陆地包围而没有海岸线的国家一般比较贫穷;而温带国家与热带国家在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机会上存在悬殊的差异。虽然有关地理和气候因素影响经济水平的具体机制还缺少有说服力的研究证据,但各个国家的现实发展水平的确显示了地理位置与气候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某种统计相关性。然而,应当强调的是,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也可能创造很高的生产率并享受富裕的生活水平。日本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同时,无论是温带地区可是拥有海岸线的国家,仍有不少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自然因素是对经济增长具有某种影响,但是把发展的比较差距主要归结为客观原因的自然决定论或地理决定论是不正确的。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更为重要变量,是人类社会不同程度可以控制和选择的可变因素,其中通常包括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形成、对外开放程度等常规因素。2、常规经济因素(1)投资和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本。物质资本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技术设备及其附属物的存量,又简称资本。资本存量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比较高,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比较低。而增加资本存量需要一个社会在现期消费上采取某种克制态度,把每个时期创造的部分财富节省下来,用于积累和投资,形成新的资本。(2)教育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和实际经历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附着在劳动者个人这一特殊载体上并表现为他们不同的素质差异。人力资本同样是一种生产要素,它能有效地提升一个劳动者或一个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或效率。像增加物质资本需要积累和投资一样,增加人力资本也需要投资,并且需要特殊的投入要素,即教员、图书馆、实验室、学习时间等。人力资本概念意味着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特殊产业。由于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随着人力资本对于现代经济重要性不断增大,教育对于长期增长的作用也就相应增加。经济学家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还有一个特殊原因,那就是教育具有某种正外部性效应。因而为了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政府应当实行鼓励国民教育的政策。(3)开放与国际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实行进口替代的内向型政策,试图在避免与外部世界发生不断深化的经济互动的前提下提升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从对不同国家几十年经济发展绩效的分析检验,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出口导向的外向型政策比较有助于穷国经济的发展。减少对贸易的限制,扩大开放,从参与全球经济体系过程中学习,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最直接关系看,贸易好比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贸易所实现的交换通常会提高交换双方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给定资源限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3、技术进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储蓄积累而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其增长过程存在上限,即在某个较高收入会停滞,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加入技术升级因素。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长期增长的持久发动机。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具有紧密联系,但又有重要区别。技术知识反映了一个社会对于事物存在和运行方式的理解,人力资本则是指劳动者掌握技术和知识的能力,或技术和知识在劳动者这一特殊载体上的存在状态。一个社会的生产率即取决于技术知识的水平,也取决于人力资本的质量。技术知识以不同形式存在。有的技术知识在很少人使用以后,能够以低廉的代价和很快的速度变成其他很多人共享的常识;也有的技术以专利形式存在,仅被个别厂商掌握;还有的技术仅在一段有限的专利时期内被发明厂商独自享受,此后逐步成为公开性知识。明智的政府科技政策至少应当包含两方面
本文标题:第七讲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9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