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江苏经济增长分析营销104目录江苏省2000至2009GDPGDP增长动力和规律苏南苏北差异苏南苏北差异的原因总结江苏省2000至2009GDP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GDP8553.699456.8410606.8512442.8715003.6018598.6921742.0526018.4830981.9834457.30第一产业1048.341094.481110.441162.451367.581461.511545.051816.312100.112261.86第二产业4435.894907.465604.496787.118437.9910524.9612282.8914471.2616993.3418566.37第三产业3069.463454.903891.924493.315198.036612.227914.119730.9111888.5313629.07人均GDP11765128821439616830202232495328943342944049944744GDP增长动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一是非农化趋势明显。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贡献率显著上升。一是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二是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三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非农产业成为就业主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区域竞争进入加剧期。GDP增长规律•规律:江苏经济仍然保持了高位平稳运行的态势。各项指标显示经济运行状态基本良好,特别是消费增长在加快,而投资增幅下降,增长的动力结构有所改善。江苏经济的总体走势可望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苏南苏北差异•苏南苏北差异•江苏省共有13个省辖市,106个县(市、区),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江苏省可划分为苏南、苏北、苏中三个区域。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苏北为江北其余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江苏三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苏南苏北生产总值(GDP)的差异•一个地区内各区域的GDP在该地区GDP总额中所占的份额是反映各区域综合实力和经济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苏南的GDP总额为18506.16亿元,占全省GDP的61.86%,苏中的GDP总额为5477.62亿元,占全省GDP的18.31%,苏北的GDP总额为5931.61亿元,占全省GDP的19.83%。苏南31.75%的人口创造了61.86%的GDP,而苏北44.91%的人口却只创造了18.31%的GDP。从表1还可以看出,2000~2008年间,在户籍人口和土地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三大区域的GDP的绝对差距一直在拉大;三大区域GDP相对差距在“十五”期间以前呈拉大的趋势,而进入“十五”期间后,其变化平稳且略微缩小。苏南苏北地方财政收入差异•地方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地方可支配财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其财政收入的状况,所以地方财政收入也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和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苏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总额的67.78%,分别是苏中和苏北的4.45和3.99倍;2005年,苏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总额的比重升至72.28%,分别是苏中和苏北的5.06和5.38倍;进入“十一五”期间后,苏南苏北的相对差距开始逐年缩小,到2008年苏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总额降到68.84%,分别是苏中和苏北的4.63和4.23倍。苏南苏北城市化率差异•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所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指标。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00~2008年间,苏南的城市化率由45.62%增加到67.70%,已远远超过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时全省城市化率为55%的目标;苏中的城市化率由28.53%增加到50.2%;苏北的城市化率由24.95%增加到43.1%。虽然,苏中和苏北的城市化率均有较大增幅,但与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苏南苏北工业化率差异•工业化率反映了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是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大致体现。工业化率可用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和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来表示。本文用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来表示。2000~2008年间,江苏三大区域的工业化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苏南、苏北和苏中分别提高了3.54、8.25、11.5个百分点,苏北的增幅高于苏中和苏南。但是,苏北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仍然较大,工业化率还很低。2008年,苏北工业化率仅为85.1%,分别比苏南和苏中低12.8%和7.1%,距江苏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设定值92%还有很大的差距。苏南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从江苏省“三大区域”的人均地区总产值来看,苏南和苏中的人均GDP的绝对数量远远高于全国和江苏省人均GDP,而苏北的人均GDP却一直停留在在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徘徊江苏省的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从相对差距来看,“九五”期末到“十五”期间,苏南与苏中、苏南与苏北人均GDP的比值在逐年拉大,进入“十一五”期间后,苏南与苏中相对差距开始减少,而在此期间,苏北与苏中、苏北与全国的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却一直加大。在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人均GDP的差异就更大,2000年,在江苏省各县市中,人均GDP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为11.93,2005年,这一比值为25.81,到了2008年,这一比值就快速增长到26.88,即最富裕县市的人均GDP是最贫困县市人均GDP的26.88倍。苏南苏北居民人均收入差异•居民人均收入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反映居民消费能力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来反映。从三大区域的情况来看,苏南的城乡人均收入明显高于苏中,苏中明显高于苏南。2008年苏南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22756元,是苏中1.37倍,是苏北的1.82倍;苏南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458元,是苏中1.38倍,是苏北的1.73倍。苏中与苏北的收入差距也较大,2008年苏中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苏北的1.32倍,苏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26倍。从区域内部来看,无论是苏南、苏中还是苏北,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都很大,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多。苏南苏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差异•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江苏范围还是在全国范围,苏南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都处于领先水平,如苏南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是苏中、苏北和全国的1.34、1.57和1.31倍,苏南的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分别是苏中、苏北和全国的2.07、4.77和2.59倍。而苏北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却远远落后于苏中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苏南苏北差异的原因•1.区位因素的影响•2.发展基础的影响•3.发展策略的影响•4.发展速度的影响•5.资源流失的影响•6.文化底蕴和思想观念的影响•7.科技要素投入的影响区位因素的影响•从地理位置来看,苏南、苏中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紧靠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地缘联系,江苏沿江是上海的腹地,上海是沿江的门户,江苏沿江地区为上海产业转移、技术和产品扩散的主要地区,接受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强;同时,苏南处于长江下游,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运输、通讯条件好,运输成本低,便于发展加工贸易和吸引外资,因此经济实力较强。而苏北苏北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较落后地区,距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远,接受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比较弱。另外,尽管苏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近年有很大改善,但由于长江过江通道的建设仍然滞后,运输的便利性和低廉性还是不能和长江以南地区相比。这种投资环境决定了苏北地区的投资效益明显低于发达地区,因而对外界资金缺乏吸引力。发展基础的影响•相对于苏中和苏北来说,苏南良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了对各种生产要素强大的吸引力。经济学理论表明,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平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冈纳·缪尔达尔认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会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作用下不断加强,使得较先进的地区进一步发展,而落后地区更加落后。这是由于发达地区要素生产率高、价格高,不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就流向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对生产要素(特别是对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落后地区高质量的生产要素不断流失并向发达地区集聚的过程。这种“倒流效应”,使得贫困地区就更贫困,而越贫困就越“倒流”,如此反复“循环累积”,就进一步拉大了苏南与苏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发展策略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江苏对外经济依存度显著提升,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迅速成为推动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及江苏省出台了关于税收减免、银行贷款优先、土地使用权取得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商投资。1984~1994年,江苏省经国务院批准共建立的国家级投资促进区共11个(其中苏南9个,苏北和苏中各1个),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又增加了1个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国家级开发区就成为苏南引进外资的最佳载体。截止1996年底,江苏省政府共批准建立省级经济开发区63个,到2006年,省级开发区升至113家,在早期批准建立的省级开发区中,多数也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各级政府采取的非均衡、多层次、有重点的促进投资策略,使苏南和苏中在短期中聚集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形成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管理及产业结构的差距,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却加剧了苏北的比较劣势,减少了其经济发展机遇,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苏南与苏北区域发展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江苏省政府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明确将“四项转移”与“五方挂钩”(“四项转移”,即指产业转移、财政转移、科技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五方挂钩”,即指南京与淮安、苏州与宿迁、无锡与徐州、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建立市级挂钩合作关系。)作为其扶持苏北发展的重要机制保障。区域要协调发展就意味着要缩小发展的差距,而要缩小发展差距则要求落后地区要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2000~2008年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比苏南低1.5个百分点,比苏中低0.96个百分点。虽然苏北地区生产总值的环比发展速度与苏南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仍然低于苏南。因此,相对较慢的发展速度也是拉大区域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源流失的影响•相对于苏南和苏中来讲,苏北是江苏的欠发达地区。根据缪尔达尔的“积累循环因果理论”、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苏南发达地区对苏北欠发达地区有一个“扩散效应”(与“涓滴效应”相对应)和“回流效应”(与“极化效应”相对应),便得苏北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苏南发生一个“净转移”,从而影响苏北的发展。江苏“三大区域”的人口流动能够在一定程度说明这一问题。从2006~2008年三年末的户籍人口和年末的常住人口数据来看,苏南的年末常住人口明显高于年末户籍人口,而苏北的年末常住人口明显低于年末户籍人口。文化底蕴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苏南为我国历代重要商埠,且是吴文化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这孕育了人们浓厚的工商意识,促进了其对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的较快吸收。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荡涤了苏南人的小农经济意识,树立了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从而锻炼和形成一批事业心强、懂经济、善管理、敢于开拓创新的发展生产力的带头人。他们能敏锐感知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紧密跟随世界先进科技的脚步,及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将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灵
本文标题:江苏省经济增长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