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基础冲关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四年级上第七单元基础冲关测试卷部编版一.填空题(共10小题)1.我能给带点的字选解释。屈:①弯曲,使弯曲;②屈服,使屈服;③理亏;④委屈,冤枉。理屈.词穷屈.膝卑躬屈.指可数顽强不屈.能屈.能伸屈.打成招2.成语接龙。痴心妄想﹣﹣想入非非﹣﹣﹣﹣﹣﹣﹣﹣﹣﹣3.李清照,代女词人,号。早期词风;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4.补充成语并完成练习。老奸滑一劳逸痴心妄提心胆(1)表示虚妄荒唐的想法的是。(2)写两个像“提心胆”这样含有身体名称的成语:(3)学习没有的捷径,只能靠平时的不断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顶峰。5.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想,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真切地表现了梅兰芳因不能登台演出而无比的,表现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气节而作出的巨大。6.选择正确的读音。延(yányàn)安一旦(dàndān)辉煌(huānghuáng)春笋(sǔnshǔn)奥(àoao)秘茅(máomào)屋昔(xīxì)日明媚(mèimìe)土炕(kàngkáng)7.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叮咚昔日破旧温热火红金色的流水的春光的茅屋的土坑的太阳的理想8.“有志者”的意思是,“效”的意思是,“此生”指,“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9.细读课文深感悟。课文中当魏校长提出“诸生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时,同学们踊跃回答:“明理、做官、挣钱、吃饭。”现在,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读书时常常有如下的说法,请你对照上文填空。(1)“知书”方能“达理”,不好好读书,连日常的礼节都不懂。这是为而读书。(2)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书贫穷将伴随你一生。这是为而读书。(3)好好读书,将来当局长、县长。这是为而读书。(4)小朋友,如果面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我为而读书。10.给下面的字组词。杰鬼雄项亦二.选择题(共4小题)11.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B.课文写了“洋人欺负妇女,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周恩来立志”两件事C.随着事情的发展,周恩来感情的变化是:疑惑、气愤、立志D.谈论读书的目的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更能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12.下列诗句不是描写边塞风光的一项是()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13.“不教胡马度阴山”“度”的意思是()A.越过B.度过C.过度14.“谁知中国刑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的意思是()A.谁也不知道中国刑警为什么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B.谁也想不到的是中国刑警不去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三.连线题(共1小题)15.连一连。[来源:学科网ZXXK]闻名世界的消息躲避难关优厚的表演艺术直面合同高超的艺术家签订危险胜利的条件渡过纠缠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16.埋藏了六十年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件事整整埋藏(cángzàng)了六十个年头。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县(现中山市)的一个广场上。时间约在1943年。当时一队日本兵驻扎(zhāzhá)在那里。一天,几个日本兵在喂马,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好奇地远远望着这些高大的马匹。日本兵拘捕了他,审问不出什么名堂,便对小孩说:“皇军写几个字,你照着写了,我们便放了你。”一个日本士兵蹲在地上写了“日本战胜中国”这六个字。小孩接过日本兵的石块,蹲在地上也写了六个字“中国战胜日本”。日本兵叽叽喳喳讨论了一会儿,估计小孩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一个日本兵又重(chóngzhòng)新写了一遍“日本战胜中国”,指着这几个字朝小孩嚷道:“要按我们的意思去写,懂吗?否则,枪毙枪毙的!”小孩拿起石块,重写:“中国战胜日本”。日本兵暴怒,用马鞭抽打小孩,还把他捆绑在木柱上。过了一夜,日本兵把小孩放了。可第三天又把他抓了回去。原因之一是小孩的家人“顽固不化”,家长没带孩子向皇军“认罪”。于是又在木柱上将小孩捆绑了一天,然后押送到了监狱。经过近一个月的关押折(zhēzhé)磨,小孩已经气息奄奄,但他就不向日本兵求饶,不将“中国战胜日本”这几个字颠倒过来。日本兵眼看小孩快要死了,便假装仁慈放了他。回家不到七天,小孩就离开了人间。小孩的名字叫郑振华——假如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七十多岁的老伯伯了……[来源:学科网](1)把短文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用“\”画去。(2)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那个年代中国正在和哪个国家的侵略者作战?[来源:学_科_网Z_X_X_K](3)小男孩为何拒绝写“日本战胜中国”?(4“小孩的名字叫郑振华——假如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七十多岁的老伯伯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五.句子训练营(共4小题)17.我会按要求完成句子训练。(1)秋天的西安是个美丽的季节。(改病句)(2)王宁说:“我要像李永勤那样关心集体。”(改为间接叙述句)(3)每个人都说自己的家乡好。(改为双重否定句)(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改为拟人句)(5)厚厚的松脂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彩。(缩句)(6)阳光抚摸着大地。(扩句)。18.(《梅兰芳》)日后如果日本人邀请去唱戏,去“满洲国”或东京演出,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回绝呢?(改成陈述句)19.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20.仿写句子。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用加点词语写句子)六、作文(共1题)21.在你成长过程中,有快乐,有忧愁,有成功,有失败……请以《成长的滋味》为题写一个自己成长中的故事。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情感真实。四年级上第七单元基础冲关测试卷部编版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共10小题)1.③;①;①;②;①;④;2.非同寻常;长年累月;月黑风高;高枕无忧;忧国忧民;3.宋;易安居士;清丽婉约;凄苦;4.奸;永;想;吊;痴心妄想;吊;手舞足蹈脚踏实地;一劳永逸;5.狂歌;飞舞;洪流;万里;比喻;痛苦;牺牲;6.yán;dàn;huáng;sǔn;ào;máo;xī;mèi;kàng;7.叮咚;昔日;破旧;温热;火红;金色;8.指有志向的人;效仿、学习;周恩来;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9.明理;挣钱;做官;中华之崛起;10.俊杰;鬼魂;英雄;颈项;亦步亦趋;二.选择题(共4小题)11.B;12.B;13.A;14.B;三.连线题(共1小题)[来源:Z§xx§k.Com]15.闻名世界的﹣﹣﹣艺术家躲避﹣﹣﹣纠缠优厚的﹣﹣﹣条件直面﹣﹣﹣危险高超的﹣﹣﹣表演艺术签订﹣﹣﹣合同胜利的﹣﹣﹣消息渡过﹣﹣﹣难关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16.(1)zàngzhāchóngzhé(2)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确切地说是1943年。那个年代中国正在和日本侵略者作战。(3)因为小男孩虽然年纪很小,但非常爱自己的祖国。他坚信中国人民不会屈于压迫,一定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最后胜利。(4)表达了作者对小男孩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五.句子训练营(共4小题)17.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王宁说,他要像李永勤那样关心集体。;每个人不能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松脂发出光彩。;温暖的阳光抚摸着辽阔的大地。;18.日后如果日本人邀请去唱戏,去“满洲国”或东京演出,那么是没有什么理由回绝的。;19.面对即将出征前的场面,我心情无比豪放、开朗、兴奋,有一点视死如归的样子。我感慨战争的无情与残酷。此去生死难料,且当痛饮高歌,希望下次再痛饮时,战友们还都象今天一样,生龙活虎,谈笑自如,那就是最令人欣慰的事了。;20.你把我的书弄脏了,不但不道歉,反而出言不逊,你这样做对吗?;六、作文(共1题)21.范文:成长的滋味[来源:学科网]有人说,成长的滋味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可我认为,成长的滋味并非如此简单。它就像品一杯苦茶,入口苦涩,可细细一品,总能感受到它那馥郁的芬芳。还记得那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因为有些事,老师晚了一会放学。教室门外的土地上微微泛起一层水,而原本干燥的土地这时也与水汇成了淤泥,让人看了莫名的烦躁,仿佛要将心绪拧成结。我带着如无头乱丝般的心绪走出了校门。蓦地,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我的视线:爸爸。此时天色微暗,校门口家长已不多了,我依稀看见爸爸的头发上、衣服上、自行车的座位上,都蒙了一层淡淡的水雾。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出校门口,奔向爸爸。爸爸略带疲惫地冲我笑了笑,拿出一个棉垫垫在有些湿的自行车后座上,迅速跨上自行车,我也侧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爸爸卖力地蹬着车子。一阵略带寒气的风从我耳边掠过,我微微仰头,看见爸爸那乌黑的头发里不知何时闪出了一抹银色。我的鼻子有些酸涩,不由自主地一低头,那垂在自行车一侧的双腿已接近地面了。我仿佛一瞬间猛醒:我已不是从前的我了,我已经长大了,不该这样让爸爸劳累了。想到这里,我让爸爸停下了车,在爸爸那一抹略带讶色的眼神里,推起了沉重的自行车,仿佛我就是在推着成长的车轮向前走……到家了。我将沉重的车把靠在墙上,走进家门,轻轻端起桌上的一杯早已沏好的茶,看着它那升腾着的一抹淡淡的蒸汽,闻着它那馥郁的芳香,品着它那清苦的味道,仿佛是品味着成长。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0/7/1223:42:30;用户:13642056992;邮箱:13642056992;学号:37313915
本文标题: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基础冲关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590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