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第12章)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师备课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任课教师授课时数4课时授课周次第16周授课班级本章教学目的: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政策。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产生了政策选择和搭配的问题。3.宏观经济政策在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内容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四大目标:(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2.四大目标的关系(既统一又矛盾)(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概念:政府运用支出和收入来调节总需求以控制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2.财政政策工具(1)政府购买(2)转移支付2(3)税收(4)公债3.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1)定义:又称自动稳定器,指能够自动调节经济并有助于经济稳定的某些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失业救济金、各种福利支出和农产品支持价格。(2)作用机理①经济繁荣时期YTCADY②经济萧条时期rYTCADY(3)局限性①经济膨胀时期,缓和通货膨胀的程度,不能改变经济膨胀的总趋势;②经济萧条时期,缓和经济衰退的程度,不能改变经济衰退的总趋势;③熨平经济波动必须依靠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自动稳定器只能起到配套作用。4.财政政策的运用(以税收政策为例)5.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1)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也导致利率上升以致部分私人投资被挤出。财政政策的变动通过引起IS曲线的移动,进而引起均衡收入的变动。如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S曲线将向右移动,由此就会引起均衡收入的增加,而收入增加的幅度则取决于挤出效应的大小。(1)(2)(3)1GADADYYYLLMrrI3(2)挤出效应①概念: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一般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不完全的。②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第一,乘数的大小,G的大小。G越大,挤出效应越大。第二,货币需求对收入水平的敏感程度,即k的大小。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h的大小。h越小,挤出效应越大。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b的大小,b越大,挤出效应越大。(3)两种极端情况:①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从而LM曲线是水平的,则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存在挤出效应,因而财政政策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②如果经济处于古典情形,从而LM曲线是垂直的,则扩张性财政政策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收入水平没有任何影响。三.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概念:一个国家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2.货币政策一般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价格稳定、汇率稳定和保持收支平衡等。3.货币政策特殊目标防止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和金融恐慌,稳定利率以防止利率大幅度的波动。44.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准备金率:①定义: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形成法定准备金,其占存款的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②中央银行通过变更法定准备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③特点:简单但不轻易使用(2)公开市场业务:①定义: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②特点:操作灵活;不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3)再贴现率①定义:指中央银行调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息率,以限制或鼓励银行借款,从而影响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和利率,进而决定货币存量和利率,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②特点:通常与公开市场业务配合使用。(4)道义劝告①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目的的政策。②特点:道义劝告没有法律地位,也不同于强制性行政手段。5.货币政策的运用(1)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抛出债券,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严格贴现条件。目的:减少货币供给,遏制总需求,降低通胀率。(2)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降低再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使经济摆萧条,增加就业。(3)货币政策的运用(货币供给增加)6.货币政策与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能否影响收入,首先取决于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引起利率的下降,利率下降的幅度越大,收入自然也就增加得越多。而利率能够下降多少又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非常敏感,则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能引起利率较小幅度的下降;反之,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非常不敏感,则货币供给量增加将会引起利率较大幅度的下降。(1)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具有完全的敏感性,即利率微小的变动就会引起货币需求大幅度的增加,则此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再能够引起利率的下降。由于利率不会下降,均衡收入也就不会增加,这样,增加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就会完全无效。流动性陷阱也叫凯恩斯陷阱,反映在LM曲线上就是该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形。(2)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还发生于这种场合: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利率下降,但利率下降却不能引起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古典情形: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完全缺乏敏感性时,LM曲线成为垂直线,此时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产生最大效应,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这就是所谓古典情形。之所以把该种情形称为古典情形,是因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完全缺乏敏感性时,h=0,故LM曲线方程式变为:M0/P0=kY移项得:M0=k(P0×Y)6该式为古典货币数量论公式,它表明名义收入(P0×Y)只决定于货币数量(M0)。四.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1.产品市场中政策效果的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产品市场上的政策效果完全取决于IS曲线的斜率。(1)IS曲线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较强;IS曲线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较弱。(2)IS曲线平缓,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效果弱;IS曲线陡峭,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效果强。2.货币市场中政策效果的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货币市场上的政策效果完全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1)LM曲线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较弱;LM曲线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较强。(2)LM曲线平缓,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效果强;LM曲线陡峭,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效果弱。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发生作用,但它们对总需求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是有差别的。(1)就货币政策而言,它对于总需求中的投资支出影响更大一些,特别是住宅建筑,因为投资对利率变动较为敏感。(2)就财政政策而言,它对于总需求的影响方式取决于变动的是政府购买、税收还是转移支付。另外,投资补贴也是一种常见的财政政策措施。(3)一般来说,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会使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也提高,但由于利率水平的提高而不利于投资。所得税的减少与转移支付的增加会使消费水平提高,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但投资仍然会由于利率上升而减少。只有对投资进行直接补贴,才会使投资再,尽管这也会引起利率上升,但是先有投资的增加,而7后才有利率的上升。由此可见,在决定选择哪一种政策时,首先要考虑这样是要刺激总需求中的哪一部分。如果是要刺激私人投资,最好是采用财政政策中的投资补贴;如果是要刺激投资中的住房建筑,就要采用货币政策;如果是刺激消费,则可以增加转移支付和减少个人所得税。这又取决于经济中的萧条是由于私人投资不足引起的,还是由于消费不足引起的。只有这样对症下药,政策才能够收到最大的效果。4.相机抉择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根据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使用何种政策或何种政策组合。(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①经济萧条但不太严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②经济过热且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③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不太严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④经济严重萧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五.其它经济政策1.收入政策(1)定义:政府通过对工资-物价的调节来控制一般物价水平。(2)最常用的收入政策工具①工资-价格指导线政策②工资-价格管制政策③以收入为基础的税收政策2.人力政策(1)定义: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寸金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2)人力资本投资包括:①用于教育的支出②用于卫生保健的支出8③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④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9学生应了解的内容:重点: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3.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4.挤出效应5.流动性陷进难点: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间的关系2.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3.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4.挤出效应与挤进效应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与事例(见纸质讲义)的应用、启发式提问与讲述本章课件的合理应用与板书设计:板书上按照本章教学要求将内容细化本章准备向学生提出或讨论的问题:1.怎样衡量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本章学生课后思考题、作业:1.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及各自的特点有哪些?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3.央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4.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它的操作有什么优点?5.你怎样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理论的?6.什么是人力政策?其常用的手段有哪些?7.什么是收入政策?其常用的手段有哪些?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的差别是什么?109.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0.2102001600.8100150100dLYrMPCYTIG求:(1)ISYLM方程和Y方程(2)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100120GG(3)若时,均衡收入投资和利率有何变化?(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本文标题: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第12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4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