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大学生创新劳动的实践路径范例3篇
大学生创新劳动的实践路径范例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大学生创新劳动的实践路径范例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大学生创新劳动的实践路径1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加强对劳动价值的宣传引导,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树立;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教育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时代价值;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4-0043-0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历来是党和国家坚持的教育方针。高校作为学生完成学业、走向职场前的最后一站,是大学生锻炼实践、学以致用的试验田,也是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正是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观念、增强劳动能力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大学生劳动教育依然存在被弱化、淡化和边缘化的情况,大学生劳动教育理念与实践疏离、分离甚至背离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迈入新时代,社会劳动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值此时代变革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于2020年3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意义,重新确立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并对如何加强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规划与全面部署。鉴于此,高校应当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加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在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涵等方面多下功夫,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新路径。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解析(一)社会对劳动观念的引导不力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依然存在着对劳动价值片面的、错误的理解,似乎一提;劳动;二字就是扛着锄头去田地干活,或者戴着安全帽到工地搬砖,将;劳动;与;体力劳动;画等号,甚至认为;体力劳动;是低级的。并且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消费文化、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抬头,劳动价值得不到肯定,劳动观念亟待正确引导。(二)家庭对劳动习惯的培养缺失现下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普遍是在家长的呵护和溺爱中长大,享受着日益优越的物质条件,却极少承担家庭劳动与责任。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在家里难有劳动机会,渐渐养成了养尊处优、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1],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自觉和劳动精神缺失,劳动习惯亟待着重培养。(三)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足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劳;的问题,即没有把德、智、体、美、劳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设计,没有给予劳动教育相应的地位,在师资保障、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高等教育也陷入了狭隘的学科训练和应试教育的怪圈,劳动教育亟待高度重视。二、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一)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并在此观点基础上构建起;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教育大纲、教育文件和学校课程中都有相应体现[2];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并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无疑是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耕读传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名言古训,深刻印证了勤劳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德[3],崇尚勤劳致富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主张。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表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015年4月,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大凸显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深刻阐释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无疑是高校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三)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已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劳动教育渐渐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4],并没有享受与其他;四育;并举的平等地位,而是作为一种实践性质的辅助型教学手段被纳入德育和智育的范畴。实际上对于大学生而言,加强劳动教育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纸上谈兵;;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正是因为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才再次把劳动教育纳入我国教育方针,重新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教育体系。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實践路径(一)鼎新观念,不断加深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众所周知,思想对于行动具有无可替代的先导作用,因此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价值共识,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中,将;劳育;提高到与其他;四育;同等高度,彻底改变以往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劳育;的陈旧育人观,牢固树立;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育观。(二)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引导力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取得成效,而劳动教育正是一种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育途径。高校要借助劳动节、雷锋月等重要节假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宣传教育,通过邀请劳动模范、杰出校友等人群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经历,以主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开展劳动理论宣讲,向大学生深入解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5],着重引导大学生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认知,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让劳动观念入心入脑。(三)顶层设计,科学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要在课程设置上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赋予劳动教育应有的地位,給予劳动教育课必要的师资、经费和课时保障,让劳动教育真正回归到高校课堂,从数量上保证劳动教育的开展;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撰具有学校特色、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劳动教育教材,制订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比重,从质量上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此外,高校还要深挖各类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资源,尤其是要注重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纳入劳动教育教学体系,突破原有狭窄的劳动教育课程桎梏,以;体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为辅;,从而构建一套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四)注重体验,有力搭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实践是认知的来源,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上战场不知奔波苦,不下田野不知耕种累,要想真正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需要通过大量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高校要以现有的新生军训、社会实践、社会实习等项目为载体,不断完善实习实训项目。高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学城联动,充分利用学校乃至所在地丰富的产教融合和课外实践资源,不断拓展和打造新的劳动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的实践平台和更多的劳动机会,形成校内外相互促进的劳动教育新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正树立劳动意识,在实践中切实锻炼劳动技能。大学生创新劳动的实践路径2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凝聚劳动价值共识、健全劳动育人体系等几方面进行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深入探索如何能将劳动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日常起居生活中,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融合,达到;五育;并举,从而积极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词:劳动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体系构建一、推行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2020年,有关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劳动教育的内涵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具体。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国家层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学校劳动教育指明了具体路径;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进行了改革,学生评价成为重要指标之一,考虑到大中小学实际教学的差异,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在政策层面指导学校如何落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进一步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教育本质就是育人,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劳动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对劳动有更深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劳动去开创新时代的远大抱负,通过劳动实现人生的升华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美好生活,赢得美好未来,让劳动散发出的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的耀眼光辉普照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可以说,劳动教育意义非凡又任重道远,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应用型劳动教育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应用型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崇尚劳动、善于劳动,更好的发挥聪明才智,倡导创新型劳动、创造性劳动,打造一支有正确劳动观的,有激情、有梦想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中华民族崛起注入新的活力。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一)部分大学生劳动观存在偏差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存在偏差。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少数大学生平时逃课、应付功课,数次;补考;,甚至不愿在学业上下功夫;大学生中也存在吃不起苦、受不起累,不想吃苦、不想挨累,不知创业艰难、缺乏创业能力的情况;有一部分学生还存在认为脑力劳动要高于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认识的形成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感偏低。(二)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推进过程中,部分高校缺乏组织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思路,以至于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化,教育效果也被弱化,覆盖面和影响力都打了折扣。部分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相关的政策措施也未及时修订,相关的保障机制未全面建立。如:有的院校以片面价值认知开展劳动教育,未能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全面育人的核心位置,也有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存在模式化、课程化错误倾向,不能将其融合到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当中,未能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建立常态化的协同机制,劳动教育缺乏连贯性,客观上影响了教育效果。(三)劳动教育的活动载体搭建不够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应该体现出新时代的特色,建立与时代特色匹配的劳动教育活动场景,要让改革后的劳动教育更能吸引时代新人的目光。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还停留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校内生活类劳动等层面,活动载体较为单一。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开展劳动教育,更应注意要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区域地方发展上协同设计,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积极创新探索劳动育人的实践载体。三、推进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建议(一)提高学生劳动教育意识,凝聚劳动教育价值共识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把综合素养培养作为教育效果的检验标准,致力于培养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青年人;三观;确立关键时期,
本文标题:大学生创新劳动的实践路径范例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26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