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外国经济史(周建波)
外国经济史周建波1360136802082867825(H)zjb512@163.netzhoujb512@sohu.com前言一、外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外国经济史研究的是从地理大发现到二战结束这段时间,以机器做动力的现代生产方式如何在欧洲产生、发展,又如何向全世界传播的历史过程。换言之,现代工业新生产方式如何破坏传统农业旧生产方式,如何克服自身弱点巩固自己的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现代新生产方式主要通过欺诈、暴力等方式破坏旧生产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现代新生产方式主要通过自身的实力——物美价廉的产品征服旧生产方式,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新生产方式建立了对旧生产方式的绝对竞争优势。然而,随着旧生产方式的破坏殆尽,新生产方式自身的矛盾开始暴露、扩大,这主要体现在劳资冲突、经济危机以及民族国家的争霸上,如果不能克服掉新生产方式自身的弱点,现代新生产方式的巩固是绝不可能的。泰罗主义就是现代新生产方式为克服劳资冲突方面进行的努力,熊彼特的创新理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就是现代新生产方式为解决经济危机,消除民族国家冲突方面进行的努力。马克思主义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为解决这两大问题而进行的努力。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国联、联合国的建立,是从实践上为解决生产力全球内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面貌为之一变,人类不用通过战争,通过在联合国的和平努力就可以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全球战争爆发的危险,这是现代生产方式发展和巩固的标志。问题:1、为什么二战后至今快60年,人类只有局部战争的爆发而没有全球战争的爆发?2、国联、联合国的诞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国联不成功,而联合国成功?3、第三世界的崛起若在19世纪意味着什么?4、东南亚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中国经济的腾飞有什么关系?5、为什么中国经济落后,全球批评中国,现在中国经济腾飞了,全球对中国又开始了新的议论?6、如何看待中国全球范围内遇到的反倾销?7、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工业的春天,农业的秋天”现象?如何看待目前农民生活的“贫穷”?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何在?8、落后国家能赶上发达国家吗?根据何在?9、为什么经济危机经常昀先表现为金融危机?10、战争与经济危机的关系是什么?11、为什么现在常出现各种区域经济组织,如欧盟等?12、为什么英国后来者居上,越过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快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成为昀适合现代生产方式成长的地方?13、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没有成长为参天大树?二、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一)传统农业社会特点:科学技术缓慢发展Ä社会总产品供不应求Ä自给自足、严格户籍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男性主宰、“崇敬”老人、社会变动缓慢、凭经验办事(灵性主义)、礼治社会、重血缘关系、感情纽带、重集体(主义)、讲安全、回顾过去、与四季协调基础上的勤勉、饥荒(经济危机的表现)、重口头承诺、人格依附、论资排辈(分配)……◆农业社会的微观生产基础是家庭(二)现代工业社会的特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Ä社会总产品供过于求Ä交换、流动、自由婚姻、民主制度、女性地位上升、“崇敬”年轻人、社会变动迅速、凭知识办事(理性主义)、法治社会、重地缘关系、利益纽带、重个人(主义)、讲冒险、展望未来、打破季节基础上的勤勉、过剩(经济危机的表现)、重文字承诺、人格独立,论功行赏……◆现代社会的微观生产基础是企业(三)旧生产方式向新生产方式的转折期社会心理的变化:旧价值观瓦解,新价值观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充满了混乱,风险大大增加,但社会又充满着未来的欢乐,这是“痛并快乐着”的时期。社会所有的努力都围绕着一个目标:降低风险,建立新秩序。降低风险的办法是:谨慎+培养(建立、健全制度,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问题: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的社会思潮?(四)新生产方式的建设期社会心理的变化:新的价值观在逐步建立,社会秩序正在走向规范和有序,非市场风险大大降低,未来仍有风险,但主要集中在外部市场风险和内部市场风险,以及二者之间的协调上。三、重点讲课内容第一章:中世纪后期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主要内容是农业的革命、新式工商业的发展、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与扩大。第二章:地理大发现及其影响,主要内容是,地理大发现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章:地理大发现后东、西方经济发展地位的变化以及早期世界市场的出现。第四章: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包括工业革命的发生、传播、影响、意义等。第五章:工业革命后东、西方经济发展地位的变化与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第六章:反映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说和管理学说。主要内容是:从重商主义到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早期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者的主张和思想。第七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纵深发展。主要内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与传播;这次工业革命对西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的影响。第八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纵深发展。主要内容是:世界资本体系的形成、东方国家纷纷卷入世界新的经济发展体系,呈现普遍殖民化的发展趋势。第九章:频繁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与一次大战的爆发。主要内容是:频繁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当时人们的解决办法;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逐步被破坏,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经济角度对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再评价。第十章:一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主要内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探讨等。第十一章:二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与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主要内容是:二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原因、表现;三十年代大萧条出现的原因、以及仅仅危机的办法。第十二章:从国联到联合国。主要内容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建立与逐步破坏;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经济关系的调整与矛盾的加深;世界大战期间的战时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第十三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经济学说与管理学说的发展。主要内容是:从边际主义、新古典经济学派到凯因斯主义经济理论;从欧美企业对管理的重视到泰罗主义,再到到行为科学的演变。四、学习外国经济史的意义、方法。1、学习外国经济史的意义:一是把握和加深对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二是学习历史上后发国家成功进行现代化的经验;三是有助于新的经济理论的提出,“实践出真知,历史出理论”。2、学习外国经济史的方法:一是大量的阅读有关经济史的著作;二是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三是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物,来理解国外,尤其是欧美的经济发展进程,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四、教材和参考书:教材:宋则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上、中卷,经济科学出版社参考书: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物质文明》,1983杰里米.阿塔克等:《新美国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0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五、考试方式:平时作业30%,期末考试70%。第一章: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问题:1、公有制和私有制存续的条件2、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西欧集市贸易为何在郊区?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区别:(1)交换经济——自然经济(2)人是流动自由的——人身依附关系:严格的户籍制,人固定于土地上,主要生产资料的变化:土地——流动的资本。一、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一)传统农业社会特点:科学技术缓慢发展Ä社会总产品供不应求Ä自给自足、严格户籍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男性主宰、“崇敬”老人、社会变动缓慢、凭经验办事(灵性主义)、礼治社会、重血缘关系、感情纽带、重集体(主义)、讲安全、回顾过去、与四季协调基础上的勤勉、饥荒(经济危机的表现)、重口头承诺、人格依附、论资排辈(分配)……◆农业社会的微观生产基础是家庭(二)现代工业社会的特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Ä社会总产品供过于求Ä交换、流动、自由婚姻、民主制度、女性地位上升、“崇敬”年轻人、社会变动迅速、凭知识办事(理性主义)、法治社会、重地缘关系、利益纽带、重个人(主义)、讲冒险、展望未来、打破季节基础上的勤勉、过剩(经济危机的表现)、重文字承诺、人格独立,论功行赏……◆现代社会的微观生产基础是企业(三)旧生产方式向新生产方式的转折期社会心理的变化:旧价值观瓦解,新价值观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充满了混乱,风险大大增加,但社会又充满着未来的欢乐,这是“痛并快乐着”的时期。社会所有的努力都围绕着一个目标:降低风险,建立新秩序。降低风险的办法是:谨慎+培养(建立、健全制度,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问题: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的社会思潮?2、如何认识亚当.斯密为首的自由主义思潮?一、西欧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情况1、封土制:土地是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与人的结合而形成。基本结构:国王——大臣——农民,形成层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主要有服兵役和交贡赋,都由契约形成,偶尔还有无偿劳动的义务。2、土地经营:自领地与佃领地,比例决定于生产技术水平,是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比较下的产物。地租形式:(1)劳役地租:生产技术水平低下,适合规模经营;(2)实物地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有适合个体经营条件;(3)货币地租:有了剩余和交换,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产物。地租形式与生产发展水平密切联系,不是人为的选择。二、西欧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危机(原有的制度安排包容不了新生产力的发展)1、农业革命与农业危机:劳动力供给减少——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替代劳动力。13世纪以后出现,与生产力发展有关。同时,欧洲发生了一场黑死病,人口大大减少,劳动力供给减少,价格升高。解决方法:中式:鼓励生育,增加人口,移民;西式:发明机器,替代过去力——生产力大发展。进步的表现:1)耕作技术进步,轮耕制代替休耕2)空地发展畜牧业,饮食结构改变,纺织业发展。3)种植经济作物——酿酒。4)对外贸易发展。5)交通工具改善——分流劳动力——工商业发展。危机表现:传统的农奴制度解体,农奴想解除契约,用赎买方法买到自由土地,而地主需要货币,也同意出售土地,出现不在地主。2、城市手工业行会的变化(1)中世纪城市的产生:逃跑农奴的自由组织,建立了一种异于封建制下的新文化,这就是公社、城市。(2)城市的管理形式:保护、控制某一个生产行业的成员及其生产,劳动成果。行会产生的前提:市场需求很弱,需要在生产上通过一系列约束,压制内部竞争,保护组织成员免受外部势力的侵犯中世纪后期,随农业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需求大大增加,外部竞争大大增强——行会存在的条件遭破坏,行会制度必须改变,公私是相对的,公是扩大了的私,私的是缩小了的公。公有制存在条件,生存危机,必须依靠大规模集体经济。4、城市商业行会的变化①情况类似于手工业行会②中世纪后期,商业的经营范围扩大,商业行会被更大规模的商业工会所代替,促进竞争,发展贸易。③出现了新商人:不与奢侈品、对外贸易相联系。而与国内城乡市场,日常贸易相联系(资本主义特点)。新式商人的来源:①农民;②行会手工业者③从传统商人中分化出来三、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专业化分工+移动的自由载体:手工工场(工厂与机器联系)手工业者:昀初的手工业者又是农民,又是工人。后来出现分工,成为专门出售劳动力的工人。威尼斯的纺织业、采矿业中大量出现类似的手工工场。商人:生产者与销售者分离,组织货源,进行销售。佛兰德尔的纺织业、采矿业、般运业中已出现这样的商人。据此,一种范围更加扩大了的、更加自由的现代交换关系在西欧出现。四、东西方贸易的发展1、欧洲地区内贸易发展形式:①大规模集市:在郊区,避免城市行会和封建势力的干涉,组织起来与封建主斗争、周旋。如法国“香槟”集市。②小集市:城市教堂或有明显标志建筑的旁边。2、欧洲地区间贸易发展①地中海中心,与东方有关;②波罗的海地区;③俄罗斯
本文标题:外国经济史(周建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2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