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节后开始工作的河南省亿万群众送来了喜讯。任何一次大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思想的启蒙、理论的指导和文化的呼应。如是,适逢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大跨越之际,我们更应该奋力搞好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资源得天独厚任务光荣艰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指导意见)开篇即明确提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高度评价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要打造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可以说《指导意见》既肯定了我省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又点明了我们所要承担的建设华夏历史文明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由于河南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而且数千年都是这片广阔土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国”一词渐渐成了正统国家的代称。历史上无论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失掉中原的汉族政权,都自称“中国”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2010年3月10日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了河南代表团审议。在听取了来自河南的各位代表的汇报后,胡锦涛指出河南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所以说,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指导意见》,领会总书记要求,认真谋划,积极探索,把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增砖添瓦。弘扬中原大文化促进经济大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要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做好洛阳、安阳、郑州、开封等地的遗址保护和利用,探索大遗址保护机制。依托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建设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促进地方剧种、传统手工艺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创新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加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基地建设,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支持开展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探索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对中原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文化市场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三、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显著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调整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支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打造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将符合条件的高校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和引智项目予以适当倾斜。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四、塑造中原人文精神。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全面增强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敬岗诚信、劳动致富、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营造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树立中原发展新形象。把握契机抓住重点《指导意见》从四个方面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搭好了框架,那么如何细化《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如何结合我省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行之有效措施,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下一步,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使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实力、活力、竞争力。大力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艺术品与工艺美术、武术杂技等优势产业,做大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抓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扎实推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继续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程”,精心打造一批反映河南历史文化,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气派的艺术精品和知名文化品牌,推出一批电视剧、戏剧、舞台剧等重点文化产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确保文化产品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促进社会进步。积极拓展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出更多适应基层、适合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向农村基层延伸。三是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三平”精神,广泛组织开展学习李文祥先进事迹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城市“三优三创”竞赛活动和农村“清洁家园行动”,精心组织开展“文明中原系列行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河南形象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释放出的政策信号,为我们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开启了新的思路。这一科学论述,也为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打开了新视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软实力变成硬支撑,让亿万群众衣食丰足,迈向文化小康。中原崛起,文以化之;河南振兴,文以铸之。绿色经济的新支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看到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句话,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感慨万千,“这是迄今为止国家赋予文化产业的最高地位。”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对河南来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是时代的选择、发展的必然。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好莱坞大片刮起文化风暴,《哈利·波特》创造经济奇迹,巴黎时装周引领时尚潮流……美国经济学家米切尔·沃尔夫对此评价:“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现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20%,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已超过5%,与之相比,河南文化产业3.2%的份额比例,既意味着差距,也意味着潜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河南有底蕴。中原文化是“正根、正道、正宗、正统”,在这个“伸手摸秦砖,抬脚踢汉瓦”的地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源泉。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河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但能够做大GDP,还能够做优GDP。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当前,河南“调结构”的任务异常艰巨,要摆脱对传统模式的依赖,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发展文化产业无疑是重要的抓手。文化是中原经济区最重要、最显著的优势之一。“中原要崛起,河南要振兴,必须首先突出河南的文化优势,发挥河南文化的作用。”省委书记卢展工一语中的。动力澎湃的新引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硬实力”是基础,文化“软实力”是平台。没有“硬实力”的物质保障,“软实力”就没有根基;没有“软实力”这个平台,“硬实力”也会受到限制。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以人为本。“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发展的主体。”中央党校教授李兴山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以文化养智、养德、养神、养气,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文化素养,可以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提升文化“软实力”,作用在凝聚人心。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好事、大事,也是难事,没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气神,就走不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来,必须统一思想,鼓舞斗志。加强文化建设,把亿万人民的注意力聚焦到中原崛起上来,把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可以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重点在把握规律。文化发展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在构建中原经济区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工作的着力点、作为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的标准,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中原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深入人们的心灵。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以文化为引擎,中原经济区扬帆起航,动力澎湃。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文化与经济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今时代,传统产品通过增加文化内涵实现更新升级,小商品赋予文化特质衍生为大产业。现在我们已很难找到没有文化标记的产品,很难找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同样的儿童用品,贴上米老鼠、唐老鸭的形象,立即身价倍增;同样的快餐食品,打上醒目的“M”标志,才是人所共知的“麦当劳”……当今时代,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文化优势和文化底蕴的地区聚集,经济重心与文化中心逐渐合二为一。大东京经济区是日本金融、贸易、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日本教育、文化中心和动漫产业集聚区;以洛杉矶为中心的美国西海岸经济区是美国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电子工业的基地,也是好莱坞、迪斯尼乐园所在地。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把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的通盘规划、统筹运作,在经济工作中更多地增加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提升经济价值,用文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感叹道:“中原地区是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如今,这种文化上的血脉相连,正在化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巨大动能:前不久我省举办的一系列商贸活动,吸引了浙商、闽商、港澳深等地企业家的3000多亿元投资。就在两天前,寻找“千年之根”的台商们,又带来了380亿元的项目投资,正酝酿着在河南打造一个赶超意大利的“中部鞋
本文标题: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0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