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6105ZLQ柴油机机械损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05ZLQ柴油机机械损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张春丰,陈笃红,陈汉玉,ZHANGChun-feng,CHENDu-hong,CHENHan-yu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镇江,212013刊名:内燃机工程英文刊名:CHINESEINTERNALCOMBUSTIONENGINEENGINEERING年,卷(期):2007,28(1)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5条)1.魏春源.张卫正.葛蕴珊高等内燃机学20012.周龙保内燃机学19993.蒙留记.卢小虎.贾中刚润滑油温度对发动机的影响[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2003(01)4.杜家益.袁银南.陈笃红车用柴油机机械损失功率分配[期刊论文]-汽车工程2002(06)5.瞿瑞彩.谢伟桧数值分析2000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江国华.吕林.温苗苗船用低速柴油机性能模拟计算内燃机模拟计算足一种现代化的计算方法,可以减少试验次数及时间,从而节约内燃机开发和研究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AVLBOOST软件建立了某船用低速柴油机的整机模型,宏观上描述整个发动机的热力学过程,通过试验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并分析了计算误差.在此基础上,应用计算模型分析了扫气正时对船用低速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该柴油机的扫气正时有待进一步优化.2.会议论文任自中.凌励逊.徐春.罗响亮柴油机燃油喷射及气缸压力的实测分析2005本文开发了一种适于内燃机工作循环研究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用于一台单缸柴油机燃油喷射及气缸工作压力的采样处理分析.实际试验应用结果表明,所开发的高速采集系统运行稳定,数据可靠,界面友好,完全满足项目测试要求,同时成本价格低,达到了设计开发的预期目标.3.期刊论文陆殿健.郁其祥.王益民498柴油机隔振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内燃机工程2004,25(6)在内燃机与支架之间加上隔振设备是降低内燃机振动和噪声的有效方法之一.作者介绍了498柴油机隔振系统方案和橡胶隔振器的设计,并讨论了引起498柴油机机体振动的主要原因.试验表明,所设计隔振系统能有效的降低内燃机传递给支架的振动.4.会议论文周岳康.袁卫平.赵虎单缸柴油机环保指标的研究与探索2002本文针对我国广泛使用的单缸柴油机噪声、排放等环保指标偏高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重点介绍了采用双胞胎泵实现预喷后对这些指标的积极影响作用.同时,将正交试验方法引用到实际试验的编排中,丰富了内燃机的试验手段.5.期刊论文刘俊明.徐劲松.张学文.何琪.申立中.LIUJun-ming.XUJin-song.ZHANGXue-wen.HEQi.SHENLi-zhong高压共轨柴油机的保护策略研究-内燃机工程2009,30(5)基于高压共轨柴油机保护系统,对比分析了传统内燃机的机械保护与高压共轨柴油机保护的差异性,结合内燃机的保护对其性能和排放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针对制动、过热、过载、超速、冒烟及涡轮的保护策略,并通过斜坡函数进行了实时计算.利用INCA和ASCET软件进行主要MAP的标定和控制策略的仿真.将该控制策略在某型号内燃机上进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的控制策略可有效地实现发动机保护.6.学位论文吕继组燃烧室部件传热时空非均匀性对内燃机工作过程影响的研究2008作为内燃机设计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传热过程对内燃机的各种性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工作过程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研究内燃机传热对工作过程的影响,对准确预测内燃机动力性、排放和缸内过程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鉴于内燃机数值模拟技术的不断成熟,为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内燃机传热进行详细预测,需要采用耦合全仿真模拟技术,即将内燃机工作过程、燃烧室部件、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耦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维多物理场的模拟计算。本文正是致力于将内燃机全仿真模拟方法应用于实际内燃机传热模拟计算中,进一步推动内燃机模拟仿真技术的发展。通过模拟计算考察燃烧室部件传热对工作过程的影响。1.利用耦合全仿真模拟思想,建立了缸内工作过程与燃烧室部件、燃烧室部件与冷却系统以及燃烧室部件之间动接触和静接触的耦合传热模型,从而实现燃烧室部件耦合传热的三维稳态和瞬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部件耦合法和流固耦合技术对燃烧室固体部件的导热问题进行模拟计算是准确可靠的;稳态耦合传热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所有燃烧室部件表面温度分布都呈现极大的空间非均匀性,活塞顶面最大温差为84℃;气缸套在缸内空间范围内壁面沿轴向最大温度差为130℃,周向温度的分布相对来说较为均匀,温差较小,气缸盖火力面范围内温度分布的空间非均匀性最为明显,最大温差为165.1℃;瞬态耦合传热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常规金属柴油机在稳定工作状态下,燃烧室部件表面温度随时间的波动幅度小于20℃,深度小于2mm。2.对柴油机工作过程建立准维数学模型,并利用性能试验验证了整体模型的准确性,且在此基础上考察燃烧室部件传热时间非均匀性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室部件传热时间非均匀性对常规金属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的影响十分微小,对传热性能有一定影响,但幅度也小于1%。同时模拟壁面温度变化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温度变化20℃时,其变化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十分微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温度变化超过100℃以后,其变化对柴油机传热、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的影响显著加剧,特别是对排放的影响,温度变化100℃时,NOx的生成相差14.9%,碳烟的生成相差16.5%。由此可见,对绝热发动机燃烧室部件壁面循环瞬态温度波动超过100℃时,壁面温度分布的时间非均匀性不能忽略。3.建立缸内工作过程的多维瞬态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特别是辐射换热模型。通过对比不同壁面流动模型、壁面对流换热模型和辐射换热的模拟计算结果发现,壁面流动模型中复合壁函数法由于是低雷诺数模型和标准壁函数相结合的方法,使缸内多维模拟计算结果更接近于试验值;Han-Reitz模型和标准壁面传热模型比较,其计算结果更接近于试验值;使用DTRM方法对缸内辐射进行计算时,边界单元体壁面特征射线假定数目超过16以后,边界单元体壁面特征射线数量的变化对模拟计算影响极小,可以忽略;燃烧室部件壁面辐射率的变化主要影响壁面辐射热流密度和排放物的生成;辐射换热占柴油机缸内总传热量的30%左右,而活塞传热量占整体热损失的60%左右。进一步利用已经建立的多维数学模型,探讨喷雾提前角对缸内工作过程和传热的影响并进行校验。结果发现不同喷雾提前角状态下缸内压力的预测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进一步说明整个缸内工作过程的多维瞬态数值模拟中各种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整体模拟计算的真实性;喷雾提前角的加大会造成缸内最高压力、最高温度的提高,进而使缸内壁面换热量增加,从而影响到缸内的燃烧和排放,使NOx的生成量增加,Soot的生成量降低。4.在缸内工作过程多维瞬态数值模拟计算校验基础上,利用分区求解、边界耦合法建立了缸内工作过程与燃烧室部件的三维耦合计算模型,从而实现了缸内工作过程与燃烧室部件的耦合三维全仿真模拟计算,以此考察燃烧室部件传热空间非均匀性对缸内传热、流动、喷雾、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室部件壁面温度的空间非均匀分布对传热的影响主要是在压缩过程和膨胀过程后期,由此可推断在进气过程和排气过程中燃烧室部件表面温度分布的非均匀性对传热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燃烧室部件壁面温度的空间非均匀分布对缸内气体流动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缸内流动主要取决于燃烧室部件结构、进气系统部件结构以及喷油嘴结构、喷孔位置和喷射强度等;燃油的雾化效果的计算结果发现,喷雾初期和中期燃烧室部件壁面温度的空间非均匀分布对燃油的雾化有一定影响,主要影响燃烧室底部空间和壁面附近区域,在喷雾后期,此时缸内气体温度主要取决于燃油的燃烧,壁面换热的影响本身就极小,因此壁面温度分布的空间非均匀性对雾化的影响也极小,但辐射传热对燃油雾化效果会产生显著影响,换热量的增加使整体雾化效果下降;喷雾过程燃烧室部件传热空间非均匀性对燃烧产物CO2的生成会产生一定影响,而燃烧过程后期这种影响逐渐减弱,其对中间产物CO的生成的影响则相反,另外,辐射换热对整个燃烧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燃烧室部件传热空间非均匀性影响最明显的是NOx的生成,对流换热的空间非均匀性主要影响燃烧室壁面附件区域内NOx的生成,辐射换热的空间非均匀性主要影响整个燃烧室空间内部NOx的生成,在燃烧室部件壁面附件区域内的影响较小;燃烧室部件传热空间非均匀性对碳烟生成的影响要远远小于对NOx生成的影响。7.期刊论文张宏波.葛蕴珊.张文平闭式循环柴油机系统的仿真研究-内燃机工程2004,25(3)本文基于内燃机热力循环理论,编制了内燃机工作过程仿真程序,针对4102柴油机进行了开式循环和闭式循环的稳态模拟.通过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计算的正确性.并比较了开式循环和闭式循环的各项参数,给出工质中不同含量的二氧化碳对闭式循环柴油机的影响规律.8.期刊论文朱剑明.缪雪龙.彭代勇.ZHUJian-ming.MIAOXue-long.PENGDai-yong对我国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路线的战略性思考-现代车用动力2010(2)面对扑面而来的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浪潮,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既有责任也有义务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节能减排水平.内燃机作为动力工业的基础,承载着将能源转化为工业产值的使命,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不可小觑.内燃机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不仅关系到我国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承诺的实现,更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发展权.中国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作为我国汽车发动机领域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对提升我国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水平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在发动机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中,该所立足国内实际情况,既开发出了满足我国市场需要的经济型排放技术,同时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潮流,率先掌握了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这一核心技术,为我国内燃机工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以该所的生动实践为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汽油机、柴油机的技术特点和重点技术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柴油机欧4及以上排放技术路线.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年产销量双双突破13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中国面临着从汽车制造大国向一个强国转变的重大机遇.只要我们耐住寂寞,奋力拼搏,加快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并屹立于世界强手之林.9.会议论文纪有君.韩常勇.赵增鑫枪钻技术在内燃机零部件深孔加工中的应用2007内燃机对主重要零部件如机体、罩壳等的机械加工要求越来越高。除了零部件主要表面和孔系加工外,深孔加工由于其高效性和高精度等优越性,已成为一种特殊工艺加以技术探讨和研究。目前,我国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对深孔加工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深孔加丁二技术发展很快,主要采用枪钻、喷吸钻、BTA钻等。本文通过对枪钻技术在柴油机零部件深孔加工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深孔加工技术得以推广与应用。10.会议论文李仙粉.任福民.许兆义.刘建华柴油清净剂改善内燃机有害排放的研究消除柴油机排放污染应当主要限制柴油机颗粒排放水平.研究清净分散作用的柴油添加剂自然成为降低柴油机颗粒捧放的重要途径.通过台架试验考察石油磺酸钙清净分散剂加剂前后发动机的排气烟度、速度特性、负荷特性,以及排气温度等指标,结果表明石油磺酸钙清净分散剂降低内燃机的碳烟,CO捧放,特别对碳烟排放平均下降幅度较大.本文链接::中国农业大学(zgnydx),授权号:11bc0107-833c-441f-986f-9ea3010114ec下载时间:2011年3月11日
本文标题:6105ZLQ柴油机机械损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