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二章
知识要点: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问题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造就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原因经济技术的发展道路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问题经济区划问题传统经济的归宿人口既是古代社会发展的条件,又是古代社会发达的标志。我国古代人口经历了四个发展台阶,在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上都有独特的发展特点。我国古代还存在着由人口总量与经济承载力比例失调造成的人口过剩。人口过剩是造成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一、中国人口发展概况人口乃社会发展条件与发展标志。经历史的发展,中国为多人口的国家。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范围和特定时期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体。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处于家庭关系、民族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社会关系之中,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人口按居住地可以划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还可以按年龄、性别、职业、部门等构成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由于社会条件不同,经济水平不同,人口发展过程不同,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和反映也不同,所以在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人口思想和理论。中国古代人口统计问题——完整、连续性较好。甲骨文中有“登人”,周宣王时期“料民”,此后则有“计籍。第一次人口大普查为汉平帝时(公元2年),59594978人。当然,人口统计准确性是个问题。我国古代人口发展经历了四个台阶:第一级台阶:从夏代到秦末。此期高峰乃公元前4世纪前期,全国达到3200万人以上。第二级台阶: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东汉时人口可能达到6000万人。而盛唐时则达到8000万。第三级台阶:两宋时期。人口达1亿。第四级台阶:清代。4亿以上人口,乃第4个高峰3、促成中国人口阶梯式增长的原因促使中国人口台阶式跃进之原因有三:①生产水平。各朝物质生产的水平,决定了当代人口的最高界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容纳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了可能。(使用的工具、技术、农作物、垦田面积、亩产量)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国家赋役制度的变化,对人口的增长起了促进作用。每一次王朝建立之初表现明显,人身自由、轻徭薄赋。③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的扩大,有利于全国总人口的发展:a、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有利人口增长;b、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将大批汉族人民迁移到自己的原居住地,促进这些地区人口增长;c、民族融合造成通婚区域的扩大,在利于民族身体素质提高,增强了人类自身的繁殖能力。二、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了人口数量的变化。封建社会基本矛盾(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与个体的小农生产之间尖锐矛盾),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小农经济脆弱(土地危机、粮食危机等)是封建社会人口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②周期性的改朝换代斗争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化。(几乎所有政权更迭都以战争形式出现;同时更恶化了经济)。③历史气候与自然条件(如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波动变化也是影响人口数量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气温的升降与人口增减大体一致,宋代以后人口受气候影响相对减少。此乃人类生产力提高的结果)。1.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从夏初到春秋战国之交的1600多年中,中国人口大约增长了1.7倍,年平均递增率仅为0.06%。从战国初年到清末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口在2300多年中增长了16.6倍,年平均递增率仅为1.12%。这充分说明我国人口增长是十分缓慢的。2.人口数量周期性波动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呈现出迅速增长——增长缓慢与停滞——迅速下降,然后进入另一循环的周期性巨大波动,形成人口发展的波浪式曲线。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人口数量周期性波动原因如何哪??总体上看,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处于凝固不动的状态,人口分布凝固原因:与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人口与土地结合紧密),传统之“孝道”,“乡土观念”。(制约人口流动。而这种状态改变是在巨大社会动乱中以突变的形式发生的。从氏族公社时开始至秦汉时期(80%在黄河中下游),为人口分布相对凝固时期。此时期有:东汉到盛唐时(60%在黄河中下游),两宋时期至现代(长江流域占60﹪)。大突变时期有:西汉末年——第一次;安史之乱;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3、人口分布的凝固与突变三、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管子》:“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满。三满而不止,国非其国也。地大而不耕,非其地也;卿贵而不臣,非其卿也;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这里面有中国历史上首次“人地适度均衡”理论之一。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指人口增长超越了经济承载力,出现了人口过剩的现象。(并非以人口多寡为标准,而看人口总量与社会经济总承载力的关系)。人口过剩有两种形式——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1、相对人口过剩:概念:它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特定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超过一定生产方式在特定发展阶段下可以容纳的总人口数量。相对人口过剩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方面:(1)人口增长与经济承载力增长的比例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古代农业劳动以手工为主,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作用相当突出),刺激了中国农民的早婚多产。“多子多福”、“香火不断”的生育观念以及极度贫困和缺医少药导致的人口高死亡率,也促进了农民的多生多育。而一定历史时期土地开垦利用、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发展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承载力的发展也是有限的。这种矛盾必然导致粮食危机、出现人口过剩。1、人口增长与经济承载力增长的比例某一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创造的食物有一个最高界限,它大体由当时农业技术条件下可垦地面积与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所决定。而一定历史时期土地开垦利用。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发展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承载力的发展也是有限的。这种矛盾必然导致粮食危机,出现人口过剩。2.生产与消费的比例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就是指生产性人口与非生产性人口的比例。在古代,一个社会的人口规模,取决于该社会的全部劳动在一定生产力下形成的生产量;非生产性活动则由一定生产力下形成的剩余劳动量决定。农业剩余劳动量的提供,与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性人口与非生产性人口的比例有关。就一个时代而言,在再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耕地面积下农民的各种产品是一个限量,除去维持劳动力生存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维持再生产所需的生产储备后,农民能提供的社会剩余劳动量也有一个最高限额,这个限额决定了一个社会非生产性人口的总量。中国人口相对过剩出现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非生产性人口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1、每个新政权建立后,为巩固政权,官僚贵族集团越发膨胀,人数不断增加。2、为官僚贵族阶层服务的皂隶奴仆等非生产劳动者人数亦随之增加。3、历代王朝之庞大军队随内忧外患而更猛增。4、徭役的征发使众多农民脱离了生产领域,农民由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的生产者变成了消耗其他生产者剩余劳动的消费者。相对人口过剩可以通过:人口迁徙;开发尚未开发的地区;战争等手段来加以缓和。2、绝对人口过剩宋以后,由于可供开发的地区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越来越少,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面积和粮食的增长,人多地少成为全国普遍的现象。清代人口爆炸,人口的增长与土地的矛盾更为激烈,出现了人口的绝对过剩。人口的增长非但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且是生产的压力,成为一种包袱。宋代开始,沿海居民开始移居海外。明清时期数量更大。南宋叶适、明代宋应星等对人多地少的问题均有感叹。雍正曰:“户口日繁,而地止有此数”。结论从根本上讲,人口过剩是封建制度的必然产物。①、封建社会基本矛盾即小农生产的个体性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矛盾,不断造成人口相对过剩。农民起义、大规模战争使人口大量减少,过剩的人口问题获得部分解决。②、封建制度在其最后阶段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水平的长期停滞,使人口总量与经济承载力的比例失调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绝对人口过剩。而人口的减少亦需提高人口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做到(观念问题:西方人口倒、负增长,现代丁克家庭,生育观)。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二、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结构的突出特点三、造就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原因四、中国文明的形成途径给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综合型经济。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条件与生产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农民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如蚕织、麻织均可通过家内劳动完成,而欧洲社会的毛革与毛织业则难以由一家一户单独进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精耕细作制度下,农民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所获除缴租纳赋外所余无几。因此,农村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都必须投入于土地经营。这就使得历史上的中国农村社会分工薄弱,专业手工业者少见。第三则是:历史上的中国农民进行着比较独立的小土地经营,除向封建国家或地主完赋纳税外,在生产经营上有较大的自主权。由此对中国农业经济而言带来的就是乡村经济活力恢复的能力极强1、中国乡村农民具有较强的综合经营能力。(以农为本,亦工亦商)2、古代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城市是乡村的城市,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3、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较先进,水利灌溉较普遍,单位面积产量高,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强。(讨论)乡村活力与恢复的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国古代乡村面对的压力中国古代的乡村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三种:1、城市膨胀。(官僚、军队等消费与食利阶层的扩张)、(工商业忽略生产扩大的膨胀)。2、工商业发展。冲击着农民的综合经营,但又无法带动乡村的规模经营,只是使农民陷入窘境。3、乡村人口(增加,无其他渠道吸纳;诸子均产制消耗土地规模与经济效益。)二、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结构的突出特点:是混合性与依附性。第一,对于乡村工商业而言,其突出的特性是手工业与商业的难以分割以及工商业与农业经营的难以分割。这一传统一直存在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就后者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侧面:一个侧面是寓于农民的自给自足经营中的家庭手工业与商业交换的不可分割性;另一个侧面则是乡村工商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依赖与融通,他们完全依赖农业而生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第二,对于城市工商业来说,其突出的特性是依附性。所谓依附性主要是指城市工商业对政权以及上层社会的依附。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城市工商业沿着两条主线曲折地行进:一条是官营工商业,它的特色是对盐铁等重大经济命脉的垄断性生产、经营以及以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官营手工业作坊面向皇室与官员的消费服务性生产。另一条是私营工商业,它的特色是以商为主、以工为辅,依托政权,服务于官方与上层社会。造就中国古代混合型、多元型经济结构的直接原因是: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不彻底。(讨论其原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恩格斯称之为“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农业与商业。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大分工原因:(1)由于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的经济特性。(2)由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特定道路所造就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战争和治水,使得部落联盟强化、国家政权萌生,这与经典作家所谓国家机器产生原因的解释不一样。)中国文明形成途径,给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带来了三点重要影响:第一、国家机器先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大分工而出现,社会组织过早形成,制约和限制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进程。第二、自国家产生起,政治活动、政治组织与政治目的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先导性的内容。这从城市发展、国家经济政策等制定上可见。第三、国家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宗法血缘关系交织在一起。按地域而非按血缘划分国民的制度一直没有真正实现。(宗法:是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2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