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脱贫攻坚参考文献列表范例精编3篇
脱贫攻坚参考文献列表范例精编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脱贫攻坚参考文献列表范例精编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脱贫攻坚参考文献列表1[摘要]贫困人群逆向选择是我国扶贫攻坚工作中频繁遇到的一大问题,严重阻滞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文章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贫困人群出现逆向选择的原因。通过构建经济博弈模型,深入研究了政府与真假贫困户在扶贫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关系。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是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前提条件,假贫困户的盲目性与利己性是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根本原因,政府监管力度不足是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外部條件,而提高假贫困户的欺瞒成本和贴现因子是抑制逆向选择行为发生的有效途径。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博弈模型;逆向选择;欺瞒成本;贴现因子[DOI]/1引言贫困是阻碍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地消除贫困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逐渐进入攻坚期,扶贫救济力度也进一步加强。面对着巨大的扶贫利益诱惑,加上政府难以对所有贫困人口信息进行精确识别,部分非贫困人群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去冒充贫困户来获取政府救助,造成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如何避免在扶贫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问题,不仅涉及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2贫困人群逆向选择的原因分析政府与贫困人群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是目前我国扶贫工作中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与具体的扶贫对象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处于委托人地位的各级政府由于监管成本高、核查范围广、花费时间长难以对贫困人群的财产情况进行仔细稽查,往往会通过“一锤子拍板”的方式来识别扶助对象。而作为代理人的贫困人群,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可能谎报或隐瞒自己的资产情况,从而获得扶贫资源带来的巨大收益。由此可知,政府与贫困人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扶贫工作中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前提条件。假贫困户的盲目性与利己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央财政用于扶贫的资金也随之增加,如图1所示。1986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仅为19亿元,而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飞涨到667亿元,近三十年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飙升了30倍。而一方面我国的贫困人口也因为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逐年下降,这意味着政府对每个贫困对象的扶助力度愈来愈大,所拨付的扶贫资源也愈加丰厚。面对扶贫利益诱惑以及真贫户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假贫困户往往会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动用社会关系向扶贫帮扶机构“打招呼”“套近乎”,进而冒充真贫困户来攫取扶贫收益。在扶贫利益和获利心理的驱使下,假贫困户甘愿冒着不被社会与法律认可的风险,去与真贫困户争夺扶贫资源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所以,假贫困户的盲目性与利己性是扶贫工作中出现逆向选择的根本原因。政府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政府在整个扶贫工作中主要负责扶贫对象的核查以及扶贫资源的分配,所以政府能否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对进一步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和提升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尚未完全建立起贫困对象的识别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府难以负担高昂的监督成本,去核查贫困人群的真实情况和扶贫资源的具体使用;二是尚未建立起针对类似于逆向选择等扶贫怪象的法律法规;三是缺乏相应的反映渠道,扶贫工作涉及许多利益集体的相互博弈。政府监管力度不足是扶贫工作中出现逆向选择的外部原因。3贫困人群逆向选择的博弈分析贫困人群逆向选择博弈模型假设博弈的参与者为政府与贫困人群,其中贫困人群包括真实贫困户以及通过相关手段取得扶贫资格的假贫困户。假设对于政府而言,所需要进行扶助的对象中真、假贫困户的比例分别为a与1-a,政府扶助真、假贫困户所得到的收益分别为B、-B。而对于贫困人群而言,根据平衡假设原理,政府对其扶助力度同样为B,由于假贫困户需要伪造自身贫困信息,存在欺瞒行为,需要付出一定的期瞒成本c,所以假贫困户的实际收益为B-c。4结论与建议主要结论贫困人群在扶贫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问题主要有政府与贫困人群之间信息不对称、假贫困户的盲目性与利己性、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通过构建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模型,可以通过提高假贫困户的欺瞒成本与贴现因子来增加其冒充贫困户的风险,从根本上抑制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提高扶贫攻坚实效。对策建议首先,加强政府监管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舆论力量参与贫困对象识别工作。政府应当针对现有扶贫工作中所凸显出的逆向选择问题,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引导社会舆论力量保障贫困识别工作顺利实施,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舆论参与的贫困识别监督体系。其次,构建奖罚并存机制,加大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力度。在长期博弈中,当下的假贫苦户也有可能由于各种因素变成真贫困户。通过提高假贫困户的期瞒成本与贴现因子,既可以让他们减少欺瞒行为,又让他们更加看重未来的价值,进而让贫困人群意识到说真话可以得到奖励,说假话必将受到惩罚。最后,健全公开申报机制,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度。改变以往先确定贫困扶助对象再进行实际帮扶的做法,采用三步走的形式:先进行贫困情况摸底,后公开申报扶贫项目,再经过民主评议确定扶贫对象,使整个申报流程受到全程监督,从而增加非贫困户冒充贫困户的风险。实行扶贫干部责任制,使每个扶贫干部对其确认的贫困对象进行精确识别,通过增加机会成本,杜绝假贫困户“浑水摸鱼”的风险。参考文献:[1]胡雅静.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11:128-132.[2]高明,唐丽霞.多维贫困的精准识别——基于修正的FGT多维贫困测量方法[J].经济评论,20183:76-82.[3]王治和,王丹,张强.贫困对象精确识别的演化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7:213-219.[4]任新民,贺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纳什均衡与制度建构[J].思想战线,20183:164-170.[5]申超,李兆隆.山西省贫困地区人群逆向选择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展望,201610:64-68.[作者简介]程冲(2000—),男,汉族,河南商水人,就读于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研究方向:信息经济学。脱贫攻坚参考文献列表2摘要: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采用职业教育扶贫的方式来进行细部脱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职业教育实际扶贫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脱贫效果,该文首先分析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策略,以期为目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提供相关的参考。关键词:职业教育扶贫措施帮扶机制脱贫攻坚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9(a)-0211-03Abstract:Inrecentyears,thewesternregionofChinahasadoptedthevocationaleducationpove,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intheactualvocationaleducationpovertyalltyalleviation,andthentoexplorethestrategyofvocationaleducationtohelppovertyalleviationinthewesternregion,inordertoproviderelevantreferenceforthecurrentvocationaleducationtohelppovertyalleviationinthewesternregion.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Povertyalleviationmeasures;Assistancemechanism;Povertyalleviation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好的扶贫政策都不如教育扶贫更加彻底,可以说教育扶贫才是摆脱贫困的根本。职业教育主要是以传授专项技术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采用职业教育扶贫的方式来进行细部脱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职业教育实际扶贫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脱贫效果,因此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升职业教育助力并稳定脱贫的效果,直至永远脱贫而不再返贫是西部地区教育扶贫工作重点应解决的问题。1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对贫困对象识别准确度不足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过程中精准的识别贫困对象是其扶贫的基础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职业教育对于贫困对象的识别能力有限,无法做到准确的识别,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贫困对象的资料都是有相关的基层政府或者村委会提供的,只要在基层政府或者村委会开具相关的贫困证明,就可以享受职业教育的学费减免以及助学金等扶贫政策,而对于这些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时效性职业教育机构并没有很好的证实办法。这些贫困信息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因为贫困情况是一个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信息,如果基层政府以及村委会不能保证信息数据的时效性就很可能造成一些已经脱贫的对象还在享受扶贫政策,而一些新添的贫困对象却被忽略。二是所谓的贫困证明信息过于笼统,没有很好的办法证实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无法有效地判断其脱贫能力,这也给职业教育助力脱贫带来一定的困扰。职业教育推进扶贫措施缺乏精确度虽然現阶段西部地区政府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助力脱贫,也相应地出台了各种扶贫政策,但是在职业教育实际进行的脱贫过程中所采取的扶贫措施缺乏精确度,仅仅是局限在一些学费减免以及助学金、补助金等的发放上,这种扶贫措施过于单一,而且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上也都实行统一的标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措施,同时职业教育扶贫与其他方式扶贫的结合力度远远不够,这样就导致职业教育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一问题与前面提到的对贫困对象识别准确度不够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不能有效地掌握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所以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1]。职业教育开展教育扶贫成效略显不足所谓的职业教育助力脱贫就是指通过职业教育来提升贫困对象的素质和专业技术,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此摆脱贫困的困扰。所以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在开展助力脱贫时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制定教学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使职业教育扶贫能够与实际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真正做到“授人以渔”[2]。但是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实际扶贫过程中并没有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结构进行充分的了解分析,没有从长远扶贫方向进行考虑,虽然在经济方面给予了贫困对象一些帮助,但是在教育培训方面并没有与当地实际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导致职业教育助力扶贫的效果并不理想。2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策略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根据国家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众多贫困家庭中造成其贫困的主要原因有疾病、技术匮乏、劳动力匮乏以及资金匮乏,这些主要的原因中因为技术匮乏导致的贫困占总数的%,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于西部地区脱贫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西部地区整体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助力脱贫的需求,因此西部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从法律层面以及优惠政策方面给予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大力支持,使职业院校能够有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保障。二是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职业院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办学设备提高办学水平,给予教师足量的待遇保障,使职业院校整体教学条件能够得到基本的改善,能够为职业教育扶贫提供基础的保障,从而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扶贫的效果。三是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及村委会等要加强对贫困对象信息的全面采集,可以通过建立局部地区贫困对象信息普查系统来实现对贫困对象的信息采集,主要采集信息包括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以及他们的技术需求等,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性,同时要做好信息的实时更新,保证所有贫困信息能够实现动态的变化,对于后期的就业扶持等方面也做好跟踪记录,保证为职业教育扶贫提供真实有力的信息依据。职业教育构建“一对一”帮扶机制政府加大了对西
本文标题:脱贫攻坚参考文献列表范例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07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