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500字]会计心得体会范文_会计心得体会范文和感悟500字【最新5篇】
1/17[500字]会计心得体会范文_会计心得体会范文和感悟500字【最新5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网友给分享的“[500字]会计心得体会范文_会计心得体会范文和感悟500字【最新5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会计心得体会500字会计心得体会和感悟500字【第一篇】我是一名开放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在学习完《会计设计》这门后。说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我认为,开设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为,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设计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会计的管理职能是通过执行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把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有机结合来实现的。在我国,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属于行政法规,对会计核算只是宏观的和指导性的规范,而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内部管理控制的需要,在《企业会计制度》中选择并设计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会计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觉得《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我通过几个方面具体说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体会:1、整体设计合理2/17我认为这本教材整体设计合理,前后顺序得当,第一章到第四章是基础会计制度设计;第五章到第十三章为具体会计制度设计;第十四章为电算化会计制度设计,从理论到实际,从总体到具体,从浅显到深入,与实际工作的流程也相近,所以,学起来说的非常顺畅和连贯。2、理论知识丰富这本教材理论知识丰富,讲解透彻,每一章都从本章节所涉及业务的内容及特点开始,然后是设计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最后是具体核算的设计,这样就让我学会了一套方法,在以后设计到具体情况时可以灵活运用。3、联系实际紧密这门课程在理论知识丰富的基础上,也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每一章节都介绍了具体内容和方法,并有许多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单据、表格非常实用,使我在学习后,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应用。我是一名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审计工作。在对企业审计中,首先就要对其会计制度进行了解,对其内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判断。在没学习这门课程前,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总是对企业具体会计制度的应用,对内部控制合理性的判断不够准确,但在系统地学习完这门课程后,我觉得对我帮助很大,使我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总能有清晰的判断,指出其不足和缺陷,使我的工作水平提高了,执业水平也上了一个档次。3/17我觉得这门课程整体非常好:全面系统,突出重点,理论扎实,切合实际,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对具体实物的核算方法进行更新,比如说:1、教材第218页倒数第2行“以非现金资产投资,其投资成本应当以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的经评估确认的价值确定”,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根据上述规定,教材219页第3行“3”所述内容也不成立;2、教材第219页倒数第9行“如果投资成本与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产生差额时,应将其差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一股权投资差额”单独反映,并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计入投资收益。”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按一定期限平均摊销,计入损益;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3、教材第231页倒数第4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应按评估确认的原价作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按评估确认的?值作为实收资本,差额作为累计折旧。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且不用累计折旧科目;4/174、教材第276页倒数第8行“企业应当在”资本公积“总账账户下设置以下明细科目:1···2···3接受现金捐赠”,而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已不设置“接受现金捐赠”这一明细科目,接受的先进资产捐赠,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单独设置“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核算。以上是我在学习完《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后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不足之处,望老师和同学们指导。会计心得体会500字会计心得体会和感悟500字【第二篇】读完基本准则,我有以下三点整体印象:(一)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准则共11章,第一章总则明确基本准则的法律地位,以及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记帐方法。在该部分,权责发生制位列会计假设之中,显然是受国际会计准则编报框架的影响(当然原基本准则也有)。在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中,权责发生制并不在会计假设之列(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比较模糊)。该部分关于“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的观点也是取材于国际会计准则编报框架。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大部分也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列为原则之一,即显然受国际会计准则影响。第三章资产、第四章负债和第九章会计计量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受国际会计准则影响较大。比如,将资产定义为资源,资产的确认的可计量标准将“成本”可计量和“价值”可计量列为可选标准,都明显借鉴了国5/17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是折中产物,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比如前述可计量标准的选择),这是借鉴它的好处。但与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相比,国家会计准则的会计理论水平就稍显不足,前瞻性相对差一些,这是借鉴它的坏处。(二)根据现代会计环境进行调整。一是原准则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新准则完全抹去了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遗迹”,政府成了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的“信息使用者”,排序还靠后。二是结合了会计发展的大趋势,引入了公允价值。(三)增强基本准则的“基础性”,并尝试增强其可操作性。这是新基本准则留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前者表现为三、四、五、六、七、八关于会计要素的规范,剔除了原准则对“具体要素项目”的内容,只描述基本要素本身。第十章对会计计量进行了一般性规范。后者突出表现在准则制定者尝试对一些概念进行了定义,包括:对资产定义中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拥有”、“控制”、“预期带来的经济利益”等概念的解释;对负债定义中的“现时义务”的解释;立足会计主体角度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对利得与损失的定义;在费用部分对成本、费用、支出的.区分等。不过,之所以称后者为“尝试”,在于依我之见,其结果很不成功,留待下面评述。(一)关于第一章总则1.关于持续经营假设。我认为第六条关于会计主体存续状态(持续经营)的假设是不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一切会计6/17活动,基本准则规范一切具体准则。除了持续经营会计,还有清算会计、中止经营会计,这些会计也应是会计准则规范的范畴。所以,我认为基本准则将会计假设直接限定为“持续经营”这一种情况是不完整的。该条款应补充这类内容:企业处在非持续经营状态,应变更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前提。相应地,根据该条款,应修改第九章会计计量等章节的内容,增加清算价值等计量属性。将来的具体准则则相应应将企业终止经营会计纳入规范。2.关于会计要素。第十条提出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其中“经济特征”是模糊的。我个人的观点是会计要素是会计对交易或事项的构成要素的抽象,而非其经济特征的抽象。其中资产是交易或事项中的价值物或权利,而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则是义务(企业本身就是股东之间的一项长期交易安排)。(二)关于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十六条关于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的描述存在概念不清的问题。首先,“经济实质“的对应概念是”“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的对应概念是“法律实质”,将“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并列,容易造成混乱(法律形式反映法律实质,会计应该反映法律实质);其次,我个人认为这一条款近似于哲学,而且该条款的主旨已体现在第十二条“如实反映”的意蕴中(后者实际上也是哲学式的规范,属于难以检验的、形而上的终极理念)。7/17(三)关于第三章资产1.关于资产的概念。第二十条的资产定义包含了一些缺陷。首先,定义一般不宜循环定义,但该条款关于“拥有或控制”的定义是循环定义。“拥有”可能是指所有权,大家容易理解。对容易引起歧义的是“控制”概念,准则制定者却只给出了循环式解说。在关联交易、投资等准则中会大量使用控制概念,我觉得准则制定者在基本准则中,应该给控制一个严肃的定义(我对该概念有过专题研究,相关文章可参看我的个人空间)。其次,拥有或控制不是并列概念,而是包容概念,即控制包括拥有。所以我觉得“拥有”显得多余。第三,该条款关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说明是不成功的,我觉得更好的方式应该是有反向的、对“未来交易或事项”的排除。比如,关于购买,我认为其包括订立合同、交换财物等一系列活动;而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另有许多会计学者所谓的交易就是指交换财物的活动,而将订立合同的情形视同为未来交易;该条款究竟持何种认识,传导得不清楚。2.关于资产的确认。第二十二条资产的确认也有一些瑕疵。其中第一个确认标准是“概率标准”。在资产的定义中有“预期”这种表述,其实也是说有一定“概率”,但概率值不确定。“很可能”条件是确认门槛,琐定了概率值,我觉得应该对“很可能”进行明确诠释(何种概率值算是很可能)。第二个标准是“可计量标准”。会计中普遍使用这几个术语:经济利益、价值、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但价值与其他两个术语的关系,却8/17很少描述。如果价值就是经济利益,这一条款为什么不将价值用“经济利益”概念替换,而要引入一个新术语呢?(即象负债的确认条件那样)!会计心得体会500字会计心得体会和感悟500字【第三篇】我用了五个月的时间,通过了中级会计的三门课程。没上辅导班,完全自学。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周末时间属于自己,平均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在六小时左右。当中的三个七天长假也都给了学习。保守估计一下:教材三本,差不多每本看了10遍,三本轻松过关习题每道题目都做了5遍以上。另有三本名师课堂,题目浏览了一下,三份考前试卷,做了三遍。这样一些数字,许多朋友都惊讶,你哪里来那么多时间?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呢?上面那些数字没有夸张成分,也许是我看书做题的速度比较快。我一直相信考试不是临时突击的运气。就像一个将要上战场的战士,倘若你没有十成的把握,那么你的性命就会攸关。你的子弹的十发十中,和十发六中,对生命的保护程度是不一样的。于是,对于考试,我以满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当你的目标定的适当高一点,你才有可能更接近理想的结果。压力适当大一些,才有可能激发出更大的动力。有朋友提出60万岁的思想,十分不赞同,心态不正,那样的心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你运气没有足够好,那么只会失败。知识永远不会多,多一分知识,就多一分底蕴。多一分知识,就增长一分保障系数。9/17努力就会有收获。相信我,没错的`!但是也有努力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各方面原因促成的吧,这里谈一下自己的应考方法。供切磋。教材是考试的指导。精读教材对考试至关重要。我用的是教材。之所以用的教材,是因为新教材发放的时间晚,要先下手为强。通常我们都会说,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转化的过程,由浅到深,之后深入浅出。一本新书,如何将它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呢?如何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如何在其中游刃有余呢?我这样做的:新书拿到手,先通读。我会准备好四只不同颜色的笔,边读边画书,哪里是重点,哪里是理解,哪里是了解,什么地方可能是选择,什么地方是简答,什么地方是判断,一一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录。当中可能有不明确的地方,先不要急于求解,在心里记下了,然后跳过去,往后看。这样看第一遍书,速度很快,我一般会在三天完成任务,也可以在武汉培训机构里,找一些教育机构进行引导,这样会事半功倍。之后,开始第二遍读书。先把握两个原则,精,细。弄懂每一个地方,重点突破第一遍读书时暂时放弃的知识点。想办法解决掉。我主张自己解决,不要一有问题就问,不耻下问固然好事,但是吃自己亲手耕种的蔬菜,和吃超市里买的净装菜
本文标题:[500字]会计心得体会范文_会计心得体会范文和感悟500字【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79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