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一篇】课题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学习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习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教具与媒体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教学程参考资料,少熬夜!序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依据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二、新课教学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参考资料,少熬夜!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桌子的传声实验:将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声音。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三)声速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5、测声速我们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能听出。学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学生动手做实验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回答感受观看视频通过空气让学生举一些固体、液体能传声的生活实例学生活动不能利用无线电信号有的认为很快,不需要时间,有的认为需要时间通过直观感受,提高兴趣,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亲自经历,感受才最深刻资源的不断渗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事物观察能力的培养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该实验不容易成功,我们用视频取代,效果也很好速度的单位可以稍做介绍因为小学已经接触过了课堂小结参考资料,少熬夜!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现象,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声音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小于液体中的速度,更小于中的速度。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第一节:声音的发声和传播一、声音的发生: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二、声音的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课后反思该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都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教学工具参考资料,少熬夜!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1)课本图—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2、声音的传播(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实验:—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思考:图—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分析图—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参考资料,少熬夜!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问题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4、回声(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解:340×/2≈17米。(2)利用回声测距离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2≈255米。“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三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三、情感目标: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参考资料,少熬夜!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多媒体课件:声波动画(可到网上查询)。设计思路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的主旨。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声音的产生: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声音的传播:1.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中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进行展开,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头脑中初步产生一个模型即可。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设计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标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49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