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阅读理解、图表信息(包括新定义,新运算)一、选择题1.(2018·湖南省常德·3分)阅读理解:a,b,c,d是实数,我们把符号称为2×2阶行列式,并且规定:=a×d﹣b×c,例如:=3×(﹣2)﹣2×(﹣1)=﹣6+2=﹣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利用2×2阶行列式表示为:;其中D=,Dx=,Dy=.问题:对于用上面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D==﹣7B.Dx=﹣14C.Dy=27D.方程组的解为【分析】分别根据行列式的定义计算可得结论.【解答】解:A、D==﹣7,正确;B、Dx==﹣2﹣1×12=﹣14,正确;C、Dy==2×12﹣1×3=21,不正确;D、方程组的解:x===2,y===﹣3,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是阅读理解问题,考查了2×2阶行列式和方程组的解的关系,理解题意,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是本题的关键.2.(2018·山东潍坊·3分)在平面内由极点、极轴和极径组成的坐标系叫做极坐标系.如图,在平面上取定一点O称为极点;从点O出发引一条射线Ox称为极轴;线段OP的长度称为极径.点P的极坐标就可以用线段OP的长度以及从Ox转动到OP的角度(规定逆时针方向转动角度为正)来确定,即P(3,60°)或P(3,﹣300°)或P(3,420°)等,则点2P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点Q的极坐标表示不正确的是()A.Q(3,240°)B.Q(3,﹣120°)C.Q(3,600°)D.Q(3,﹣500°)【分析】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解:∵P(3,60°)或P(3,﹣300°)或P(3,420°),由点P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点Q可得:点Q的极坐标为(3,240°),(3,﹣120°),(3,600°),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中心对称的问题,关键是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解答.二.填空题1.(2018·浙江衢州·4分)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图形先向右平移a个单位,再绕原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θ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作图形的γ(a,θ)变换.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1,点A在第一象限,点B与原点O重合,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A1B1C1就是△ABC经γ(1,180°)变换后所得的图形.若△ABC经γ(1,180°)变换后得△A1B1C1,△A1B1C1经γ(2,180°)变换后得△A2B2C2,△A2B2C2经γ(3,180°)变换后得△A3B3C3,依此类推……△An﹣1Bn﹣1Cn﹣1经γ(n,180°)变换后得△AnBnCn,则点A1的坐标是(﹣,﹣),点A2018的坐标是(﹣,).3【考点】阅读理解、坐标的变化规律.【分析】分析图形的γ(a,θ)变换的定义可知:对图形γ(n,180°)变换,就是先进行向右平移n个单位变换,再进行关于原点作中心对称变换.向右平移n个单位变换就是横坐标加n,纵坐标不变,关于原点作中心对称变换就是横纵坐标都变为相反数.写出几次变换后的坐标可以发现其中规律.【解答】解:根据图形的γ(a,θ)变换的定义可知:对图形γ(n,180°)变换,就是先进行向右平移n个单位变换,再进行关于原点作中心对称变换.△ABC经γ(1,180°)变换后得△A1B1C1,A1坐标(﹣,﹣)△A1B1C1经γ(2,180°)变换后得△A2B2C2,A2坐标(﹣,)△A2B2C2经γ(3,180°)变换后得△A3B3C3,A3坐标(﹣,﹣)△A3B3C3经γ(3,180°)变换后得△A4B4C4,A4坐标(﹣,)依此类推……可以发现规律:An横坐标存在周期性,每3次变换为一个周期,纵坐标为当n=2018时,有2018÷3=672余2所以,A2018横坐标是﹣,纵坐标为故答案为:(﹣,﹣),(﹣,).【点评】本题是规律探究题,又是材料阅读理解题,关键是能正确理解图形的γ(a,θ)变换的定义后运用,关键是能发现连续变换后出现的规律,该题难点在于点的横纵坐标各自存在不同的规律,需要分别来研究.42.(2018•湖北恩施•3分)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记载,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记录数量,即“结绳记数”.如图,一位妇女在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绳子上打结,满六进一,用来记录采集到的野果数量,由图可知,她一共采集到的野果数量为1946个.【分析】由于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绳子上打结,满六进一,所以从右到左的数分别为2、0×6、3×6×6、2×6×6×6、1×6×6×6×6,然后把它们相加即可.【解答】解:2+0×6+3×6×6+2×6×6×6+1×6×6×6×6=1946,故答案为:1946.【点评】本题是以古代“结绳计数”为背景,按满六进一计数,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根据图中的数学列式计算;本题题型新颖,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2018•湖南省永州市•4分)对于任意大于0的实数x、y,满足:log2(x•y)=log2x+log2y,若log22=1,则log216=4.【分析】利用log2(x•y)=log2x+log2y得到log216=log22+log22+log22+log22,然后根据log22=1进行计算.【解答】解:log216=log2(2•2•2•2)=log22+log22+log22+log22=1+1+1+1=4.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考查了规律型: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4.1.(2018·湖南省常德·3分)5个人围成一个圆圈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每个人心里都想好一个实数,并把自己想好的数如实地告诉他相邻的两个人,然后每个人将他相邻的两个人告诉他的数的平均数报出来,若报出来的数如图所示,则报4的人心里想的数是9.【分析】设报4的人心想的数是x,则可以分别表示报1,3,5,2的人心想的数,最后通过平均数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5【解答】解:设报4的人心想的数是x,报1的人心想的数是10﹣x,报3的人心想的数是x﹣6,报5的人心想的数是14﹣x,报2的人心想的数是x﹣12,所以有x﹣12+x=2×3,解得x=9.故答案为9.【点评】本题属于阅读理解和探索规律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平均数的相关计算及方程思想的运用.规律与趋势:这道题的解决方法有点奥数题的思维,题意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从哪下手却不容易想到,一般地,当数字比较多时,方程是首选的方法,而且,多设几个未知数,把题中的等量关系全部展示出来,再结合题意进行整合,问题即可解决.本题还可以根据报2的人心想的数可以是6﹣x,从而列出方程x﹣12=6﹣x求解.三.解答题1.(2018•江苏扬州•8分)对于任意实数a,b,定义关于“⊗”的一种运算如下:a⊗b=2a+b.例如3⊗4=2×3+4=10.(1)求2⊗(﹣5)的值;(2)若x⊗(﹣y)=2,且2y⊗x=﹣1,求x+y的值.【分析】(1)依据关于“⊗”的一种运算:a⊗b=2a+b,即可得到2⊗(﹣5)的值;(2)依据x⊗(﹣y)=2,且2y⊗x=﹣1,可得方程组,即可得到x+y的值.【解答】解:(1)∵a⊗b=2a+b,∴2⊗(﹣5)=2×2+(﹣5)=4﹣5=﹣1;(2)∵x⊗(﹣y)=2,且2y⊗x=﹣1,∴,解得,∴x+y=﹣=.【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方程组以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用,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是解题的关键.62.(2018·天津·10分)某游泳馆每年夏季推出两种游泳付费方式.方式一:先购买会员证,每张会员证100元,只限本人当年使用,凭证游泳每次再付费5元;方式二:不购买会员证,每次游泳付费9元.设小明计划今年夏季游泳次数为(为正整数).(Ⅰ)根据题意,填写下表:游泳次数101520…方式一的总费用(元)150175…方式二的总费用(元)90135…(Ⅱ)若小明计划今年夏季游泳的总费用为270元,选择哪种付费方式,他游泳的次数比较多?(Ⅲ)当时,小明选择哪种付费方式更合算?并说明理由.【答案】(Ⅰ)200,,180,.(Ⅱ)小明选择方式一游泳次数比较多.(Ⅲ)当时,有,小明选择方式二更合算;当时,有,小明选择方式一更合算.【解析】分析:(Ⅰ)根据题意得两种付费方式,进行填表即可;(Ⅱ)根据(1)知两种方式的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Ⅲ)当时,作差比较即可得解.详解:(Ⅰ)200,,180,.(Ⅱ)方式一:,解得.方式二:,解得.∵,∴小明选择方式一游泳次数比较多.(Ⅲ)设方式一与方式二的总费用的差为元.则,即.当时,即,得.∴当时,小明选择这两种方式一样合算.∵,∴随的增大而减小.∴当时,有,小明选择方式二更合算;当时,有,小明选择方式一更合算.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答.73.(2018·四川自贡·10分)阅读以下材料:对数的创始人是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J.Nplcr,1550﹣1617年),纳皮尔发明对数是在指数书写方式之前,直到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Evlcr,1707﹣1783年)才发现指数与对数之间的联系.对数的定义:一般地,若ax=N(a>0,a≠1),那么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aN.比如指数式24=16可以转化为4=log216,对数式2=log525可以转化为52=25.我们根据对数的定义可得到对数的一个性质:loga(M•N)=logaM+logaN(a>0,a≠1,M>0,N>0);理由如下:设logaM=m,logaN=n,则M=am,N=an∴M•N=am•an=am+n,由对数的定义得m+n=loga(M•N)又∵m+n=logaM+logaN∴loga(M•N)=logaM+logaN解决以下问题:(1)将指数43=64转化为对数式3=log464;(2)证明loga=logaM﹣logaN(a>0,a≠1,M>0,N>0)(3)拓展运用:计算log32+log36﹣log34=1.【分析】(1)根据题意可以把指数式43=64写成对数式;(2)先设logaM=m,logaN=n,根据对数的定义可表示为指数式为:M=am,N=an,计算的结果,同理由所给材料的证明过程可得结论;(3)根据公式:loga(M•N)=logaM+logaN和loga=logaM﹣logaN的逆用,将所求式子表示为:log3(2×6÷4),计算可得结论.【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指数式43=64写成对数式为:3=log464,故答案为:3=log464;(2)设logaM=m,logaN=n,则M=am,N=an,∴==am﹣n,由对数的定义得m﹣n=loga,又∵m﹣n=logaM﹣logaN,∴loga=logaM﹣logaN(a>0,a≠1,M>0,N>0);(3)log32+log36﹣log34,=log3(2×6÷4),=log33,8=1,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考查整式的混合运算、对数与指数之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新定义,明白指数与对数之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关系.4.(2018·浙江临安·6分)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2c2﹣b2c2=a4﹣b4,试判断△ABC的形状.解:∵a2c2﹣b2c2=a4﹣b4(A)∴c2(a2﹣b2)=(a2+b2)(a2﹣b2)(B)∴c2=a2+b2(C)∴△ABC是直角三角形问:(1)上述解题过程,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C;(2)错误的原因为:没有考虑a=b的情况;(3)本题正确的结论为:△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考点】因式分解的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分析】(1)根据题目中的书写步骤可以解答本题;(2)根据题目中B到C可知没有考虑a=b的情况;(3)根据题意可以写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解:(1)由题目中的解答步骤可得,错误步骤的代号为:C,故答案为:C;(2)错误的原因为:没有考虑a=b的情况,故答案为:没有考虑a=b的情况;(3)本题正确的结论为:△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答案为:△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本文标题:2018年中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第一期专题41阅读理解图表信息包括新定义新运算试题含解析20190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31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