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专题27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01期)(解析版)
试卷第1页,总28页专题27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选择题1.(2021·甘肃天水市·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事件是()A.三国同盟的形成B.三国协约的建立C.萨拉热窝事件D.凡尔登战役【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以后,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C正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加速了一战的爆发,不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故排除AB项;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故排除D项。故选C。2.(2021·湖南怀化市·中考真题)1914年之前,整个欧洲都弥漫着一股不安全感,许多人都预感到战争难以避免。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B.莫斯科保卫战C.第二次世界大战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答案】A【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914年之前,整个欧洲都弥漫着一股不安全感”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时间是1914年至1918年,故A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39年到1945年,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战役,他们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CD错误。综上故选A。3.(2021·安徽中考真题)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答案】D【详解】据题意可知,材料说明一战导致欧洲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即一战使欧洲的殖民统治地位下降,从而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故选D;材料反映了一战对欧洲的打击,说明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ABC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4.(2021·四川乐山市·中考真题)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是19世纪后半期“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它生动的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A.根源B.进程C.结果D.导火线【答案】A【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但帝国主义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幅漫画是德国想要重新瓜分世界,获得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它生动的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故A正确;BCD错误。综上故选A。5.(2021·湖北中考真题)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苏维埃俄国粮食税的实施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进了农业集体化C.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D.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答案】A【详解】由题干中的“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内容,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所以A项符合题意;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6.(2021·江苏南京市·中考真题)“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材料体现的是试卷第3页,总28页A.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意义B.经济大危机的蔓延与缓解C.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与效果D.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变化【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建设。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的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利益收到损害,导致苏联农业发展相对滞缓。C正确;题干主题是农业生产,与苏维埃政权建设无关。A错误;经济大危机仅仅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B错误;材料所涉及的时间范围是1931-1940年,不属于二战后。D错误。综上故选C。7.(2021·陕西中考真题)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引发了俄国革命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C.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D.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答案】A【详解】材料“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是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成为俄国革命的催化剂,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排除B;材料认为俄国特殊的国情遇到第一次世界战争的刺激,有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排除C;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措施,排除D。故选A。8.(2021·湖北随州市·中考真题)“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知,苏联模式侧重重工业,而忽视了民生幸福。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苏联经济快速发展、苏联农业生产落后的内容,排除BCD。故选A。9.(2021·山东烟台市·中考真题)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加强.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此,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A.新经济政策B.国家工业化C.农业集体化D.苏联模式【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加强.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故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国家工业化是苏联从1926年起开始实施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休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10.(2021·山东烟台市·中考真题)马克思曾预言,觉悟的工人阶级会以某种方式夺取政权,然后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国家。将马克思的预言变成现实的是A.法国大革命B.1861年改革C.巴黎公社D.十月革命【答案】D【详解】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故D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并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促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社会,排除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排除C。故选D。11.(2021·湖南湘潭市·中考真题)1921年,苏很政府以根食税代普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反映了当时苏俄正在实施()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A正确;BCD项时间不符合,排除。12.(2021·江苏扬州市·中考真题)下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试卷第5页,总28页化示意图。这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答案】C【详解】依据题干中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1928-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先后开展两个五年计划,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7%,这表明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时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已经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A排除;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政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但是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B排除;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始于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C。13.(2021·浙江温州市·中考真题)1918--1919年,李大钊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和《新纪元》,以“世界革命的先声”和“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来评论某一历史事件。他评论的是()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辛亥革命C.十月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C【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故C正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故A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故B错误;五四运动是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D错误。综上故选C。14.(2021·浙江湖州市·中考真题)船,承载着故事,见证着历史。下列船和对应的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有①宝船一一郑和下西洋②“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一十月革命③致远舰一一鸦片战争④“密苏里号”军舰——第一次世界大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详解】明初,郑和下西洋,乘坐的是宝船,故①正确;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②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驾驭致远舰以身殉国,排除③;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排除④。故选①②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15.(2021·云南昆明市·中考真题)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A.新经济政策B.两个五年计划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从1921年起,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正确;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28年至1932年。苏联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33年至1937年,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强国,故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从1956-1964年,故C错误;1985年至1991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故D错误。综上故选A。16.(2021·云南中考真题)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列宁认为只有调整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为此,苏俄于1921年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工业化建设【答案】B【详解】据材料可知,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形势,为此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试卷第7页,总28页集制”,实行新经济政策,B正确;A错误;农业集体化的方针确定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上,故C错误;工业化建设的方针确定是1
本文标题:专题27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01期)(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65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