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编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方根》教学设计PPT课件导学案教案课题:平方根(1)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3、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知识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情境导入同学们,20xx年10月15日,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多媒体同时出示“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的画面).那么,你们知道宇宙飞船离开地球进人轨道正常运行的速度是在什么范围吗?这时它的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米/秒)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米/秒).、的大小满足。怎样求、呢?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请看下面的问题.“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此内容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这里的计算实际上是已知幂和乘方的指数求底数的问题,是乘方的逆运算,学生以前没有见过,由此引出了本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这些内容的大体思路.提出问题感知新知多媒体展示教科书第160页的问题(问题略),然后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参考资料,少熬夜!练习:教科书第160页的填表.练习:教科书第160页的填表.这个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的边长,这与学生以前学过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它的面积的过程互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这种互逆的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归纳新知上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乘方运算中,已知一个数的指数和它的幂求这个数.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也就是,在等式=a(x≥0)中,规定x=。思考:这里的数a应该是怎样的数呢?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因为……也可以写成,读作“二次根号a”。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比较抽象,原因之一是学生对石这个新的符号的理解要有一个过程.通过此问题,使学生对符号“而”表示的具体含义有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应用新知例.(课本第160页的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100;(2)1;(3);(4)建议:首先应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应满足怎样的等式,应该用怎样的记号来表示它,在此基础上再求出结果,例如求100的算术平方根,就是求一个数x,使=100,因为例题的解答展示了求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思考过程.在开始阶段,宜让学生适当模仿,熟练后可以直接写出结果.探究拓展提出问题:(课本第160页)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方法2: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教科书在边空提出问题“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参考资料,少熬夜!这是为在10.3节介绍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做准备.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提问: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布置作业3、必做题:课本第167页习题第1、2、3题;168页第11题。4、备选题:(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i.是25的算术平方根;ii.一6是的算术平方根;iii.0的算术平方根是0;iv.是的算术平方根;⑤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的算术平方根.(2)下列各式哪些有意义,哪些没有意义?①-②③④(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0平方厘米,求以这个正方形的边为直径的圆的面积。在本节的第一个“探究”栏目之前,重点是介绍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因此所涉及的数(包括例题中的数)都是完全平方数(能表示成一个有理数的平方),所求的是这些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主要是要建立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为了使学生体会引入算术平方根的`必要性,感受新数(无理数)的产生是实际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章前图的学习不要省略.特别地应提醒学生这里求速度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幂和乘方求底数的问题,是一个新的数学问题.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并有兴趣的.教学中要注意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对它的符号的理解与接受要有一个过程,但这也是最重要的,能从根号很自然地联想到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应满足的一个等式)这是学好平方根概念的基本保证,所以在例题之前安排了试一试和想一想,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关的训练.通过对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探究活动,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引人算术平方根符号的必要性,明确有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不能容易地求得,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参考资料,少熬夜!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二、情境引入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三、讲授新课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三、应用提高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四、拓展延伸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参考资料,少熬夜!(4)??7?8?73(5)??6??63(6)??5??53???5?。(7)?a?b???a?b?75422(8)?b?a???a?b?(9)x5·x6·x3(10)-b3·b3(11)-a·(-a)3(12)(-a)2·(-a)3·(-a)五、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六、布置作业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2.完成课本习题中所有习题。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一)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复习巩固解下列不等式:①5_+54③2(一3+_)④(_+5)3(_-5)-6先让学生板演、练习,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订正,指出解题中应注意的地方,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目的地思考,既可巩固已学内容,又为下面的新课做好铺垫。提出问题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达到55%。若到20__年这样的比值要超过70%,那么,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至少要增加多少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此题既承上启下,又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解决问题1、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2、用_表示20__年增加的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则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3、20__年共有多少天?与_有关的哪个式子的值应超过70%?这个式子表示什么?4、怎样解不等式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做解题过程示范。5、比较解这个不等式与解方程的步骤,两者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只是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_-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_a或_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参考资料,少熬夜!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巩固新知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2)2、。当_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1)2(_+1)大于或等于1;(2)4_与7的和不小于6;(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巩固新知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2)2、。当_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1)2(_+1)大于或等于1;(2)4_与7的和不小于6;(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
本文标题: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19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