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钟表评课稿(精选5篇)
钟表评课稿(精选5篇)钟表评课稿(多篇)钟表评课稿【第一篇】今天听了梁老师讲授的《认识钟表》,授课中,梁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特点为抓手,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良好。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在开始就用谜语引出钟表,又欣赏到各式各样的钟表。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学生进行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出示小朋友上午9时在上课,晚上9时在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注重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梁老师结合低段学生的特点,采用集体鼓励奖励星星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饱满的兴趣学习,学习效果良好。建议:认识钟表时,时间安排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表达时间,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钟表评课稿【第二篇】“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此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表面上的整时数。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我觉得徐老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整节课的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老师说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通过一个小谜语猜猜新朋友是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巧妙地过渡到钟面的认识,并围绕“钟面上有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学生交流发现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钟面及时针、分针的认识。2.以活动为主线,关注经验,注重提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在课堂里是第一次接触,但大部分学生有认表的经验,已成为普通的常识。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将普通的常识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钟表、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但是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出示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的认读方法。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徐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再如:徐老师创设了一路跟动车拨时间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学生拨钟热情,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上午8时做功课,晚上8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及品德教育。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用课件演示介绍古人是用日晷、沙漏等来记时,现在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来记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最后还对学生进行惜时的思想教育。值得探讨的是:众所周知,要读出一个时刻,得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我觉得学生对时针、分针能否清晰区分,将直接影响钟面时刻的认识,徐老师在教学认识钟面这一环节,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师问:你知道怎样的是时针,怎样的是分针?根据学生回答得出:长的针是时针,短的是分针,这样对已经会认钟面时刻的小朋友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部分没有接触过钟面或接受能力慢的小朋友来说可能还不能清晰地区分时、分针,这里是否可以借助学具钟,让同桌小朋友互相指指时针与分针,同桌互当小老师检查,以巩固时、分针的认识。钟表评课稿【第三篇】重点:认识整时,记录整时。难点:特殊时刻的认识。教学环节:(一)在解构钟表的活动中认钟面(二)结合生活认整时(三)尝试中学习记录时刻(四)区分中拓展认识(五)在游戏中辨析整时(六)运用中深化认识(机动内容)(七)小结中感受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从小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然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钟表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弱;其次钟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度量工具,如何化难为简,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合作、交流、慢慢发现,是这节课是否有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一学年数学组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学习研讨。设计过程中用心研发出来的亮点:一|、我们发现本课教师教学语言上易出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钟面上的是12个数而不是数字;钟面上的7时是时刻而不是时间。教师的知识用语正确才不会误导学生。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最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二、我们起初也设计了谜语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发现其实学生带着钟表来上课,不用思考都能猜到答案是钟表,所以必须思考用什么样的导入才能极大地激活学生,所以换成现在的一个空表盘大大激活了学生研究的内动力,“把12个数送回家”,激活了学生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思考怎样送12个数回家的过程中观察、对比、发现,学生真正地去研究了钟面,为后续学习一切相关知识打下了非常好的知识基础。我们有引导学生发现3、6、9、12这四个数的重要位置。其实凤娇老师的手表就是只有这四个数的表面,为突破本课难点又一次做了基础。三、我们研究本课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充分本节课能够深入发掘教材,开发教材,巧设教学环节,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们打乱了教材出示的小明的一天的顺序,巧妙地加以运用,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小热身,课上的一些列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解说6个主题图的设计理念:(1)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有效利用时间,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有关认识钟表的知识,课前精心设计了预习提示单,孩子虽然很小,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不可小视。(2)、数学知识趣味化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问题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的内动力,例如:钟表真的坏了吗?学生深入地思考交流后知识提升了;他们谁说得对?争论什么呢?巧妙有效地突破本课难点。(3)关注学生,给予人文关怀一分钟的休息游戏时间,石头剪刀布,有效地利用的这个1分钟。(4)关注后进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5)教师充分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倾听、表达、课堂习惯的培养。夯实本课重点内容。(6)教师语言到位、学生明确要做什么。(由于孩子年龄小,我们在课件上也做了文字提示)(7)我们精心设计了有趣的课后检测环节。认钟表,奖励参观学校图书室、舞蹈室、微机室撤场的环节。不足:教师有时过于着急,留给学生的时间过于短,要充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充分些就更完美了。我们一学年会共同努力。望多多指教。钟表评课稿【第四篇】《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王老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如猜谜语等情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课堂中,王老师出示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上,王老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王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9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摆时针、分针说时间练习,很好的把时钟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教学。说一说身边的生活时间,效果明显。如出示升国旗8:00时钟、吃饭12:00时钟、踢球4:00时钟等练习设计,还有王老师设计摆时针的小游戏,让学生说时间,更加深了对时钟的理解。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钟表评课稿【第五篇】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一、板书工整漂亮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二、教态自然得体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习。三、课程结构完整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习,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当然吴老师的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习大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二、有关具体形象的问题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讲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的时候,口头提了几个变式,类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的时候是几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的时候是几时?”。在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口头变式要求他们听到条件,然后转到脑子里,再与新知识结合“反应”,最后得出答案,太难太
本文标题:钟表评课稿(精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50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