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教案【第一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2: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参考资料,少熬夜!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二:学情分析:(说学法)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准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三:教学策略:(说教法)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的理论依据是: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_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_”。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参考资料,少熬夜!式“_字串7”“—15%_”“42500”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3:针对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以解决,特别是学生抓不准相等关系这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如例1在分析过程中通过表格让学生明了清楚直观解决列方程的难点。4:通过图表对比使学生更直观,理解更深刻,同时,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手段)。5: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区别或最佳列法,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四:教学程序:(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部分。(二):教学简要过程:1: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等式?(2):等式与方程之间有哪些关系?(3):求_的15%的代数式。(4):叙述代数式与方程的区别。(理由是: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等式,方程,代数式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熟练正确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有利降低本节的难度。)2:导入讲授新课:(1):教具:一块小黑板,抄212例1题目及相对应的空表格。左边右边(2):新课引述:(3):讲述课文212例1:(目的是:要求学生认真读懂题目,寻找反映题目的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必须根据题目关系,切勿盲目性)通过理解启发学生寻找出以下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A)(在指导学生分析寻找题意相等关参考资料,少熬夜!系时,可能存在学生分析问题思路不同,会找出如下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的相等关系来,这主要由于学生思路不同,得出的关系表面不同,但思路是正确的,应加以鼓励培养学生这种发散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设原来重量为_千克。这里分析等式左边:原来重量为_千克,运出重量为15%_千克,把以上填入表格左边。字串7分析等式右边:剩余重量为42500千克,填入表格右边。(目的是:通过分析使学生易看出,先弄懂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再按照相等关系来设未知数和列代数式,有利于降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度)把以上左边和右边的代数式分别代入(A)中,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的单位要一致,就可以列出方程。同时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勿漏写“答”和“设”,且都不要漏写单位。结合解题过程向学生介绍一元一次应用题解法的一般步骤:课本215黑体字3:课堂练习:课文216练习1,2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模仿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从而加深对本课的内容的理解掌握。)4:新课巩固: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要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着重于分析,抓住寻找相等关系。解一元一次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目的:让学生加深对应用题的解法的认识和该注意事项的重视。)5:作业布置:课文221习题4-4(1)A组1,2,3题(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五:板书设计:4_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题:小黑板出示例1题目解:设原来有_千克面粉,那么运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出了15%_千克,依题意,得等式左边:等式右边:_—15%_=42500原来重量为_千克,剩余重量为42500千克。解这个方程:参考资料,少熬夜!运出重量为15%_千克。85/100__=42500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_=50000(千克)小黑板出示课文215黑体字内容提要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2021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八年级(上)教材第十一章《数据的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七年级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本章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3、重点和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二、学情分析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三、教法和学法分析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参考资料,少熬夜!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五、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新课引入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探究新知活动一: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4)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4)如果每人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
本文标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56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