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课反思3篇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课反思3篇【导读】这篇文档“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课反思3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课反思1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课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课反思20xx年3月17日、18日,在省会xx,我参加了“黄河之声”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课,感受颇深。第一节课是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比较熟悉,但接触较多的是12时计时法,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们来说,看似已经知道,但实际上只知皮毛。钱老师为了让学生们轻松地明白、学会本节课,收集了大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们重点观看时间表示的方法,从视觉上先给学生一个感性印象。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们会疑惑,怎么有时是7:00,有时是19:00呢,这时学生们就很好地产生认知需求,有利于课的进行。对于钱老师的课,我比较欣赏的一点就是,钱老师不断地适时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认知需求。比如,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时生答,早晨起床,睡觉醒来等,老师带领学生初步认识一天的时间:24时)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怎样转换?(师生讨论:中午12时之前一样,之后24时计时法的时间比普通计时法的时间多12),这些问题设计的都恰到好处,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吸引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再比如,为什么普通计时法要加上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不需要加时间词呢?虽然有同学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可能只是把它看做一个习惯,并没有深入思考,而这正是真正要老师引导的地方。作为老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展开思考与讨论,体现教育的价值。所以我认为老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的引导者。在钱老师的课上,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钱老师为准备这节课,做了很多工作,他所制作地幻灯片很多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但是,有一点就是,钱老师的课上,节奏有点快,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在自问自答,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课空间较少。第二节课是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数学课贵在尽可能用以学生的思维基础所能理解的方法来让学生理解本质东西,徐老师在课堂的开始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策略”二字的理解,学生们泛泛而谈,一致认为“策略”即方法。接着,徐老师开始导入新课,以学生的旧知识“位置与方向”为基础(如图所示),询问学生,如果从学校出发,前往科技馆怎么走,学生如实回答,这时旧课与新课的转折问题出现了,徐老师接着问,如果要回来呢?该怎么办?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说,“原路返回:相反方向,倒过来再走一遍”这不就含有“倒推”策略的思想吗?徐老师反复地和学生们交流、沟通这一重要的思想。接下来,课的顺利进行关键就在于老师的恰当引导了。东环路学校↑北?————————???——————?汽车站科技馆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品尝一道菜,你第一次吃不好吃,以后你就很难认为它好吃了。如果学生在一堂课的二十分钟内还没有掌握新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的话,那该有多么失败。徐老师在学生们对“倒推”策略已有初步的认识的情况下,趁热打铁,精讲例1,如图所示,原有?毫升→喝了60毫升→倒入80毫升→现有240毫升有一点值得我欣赏的,就是徐老师在展示这个例题时,并不急于让学生们求解这道题,而是不断让学生们先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解题思想,加深“倒推”思想,总结出“现在→原来”的通俗易懂的思想。上面的步骤“倒推”过来就是:原有?毫升←倒入60毫升←倒出80毫升←现有240毫升即得此解:240-80+60=220(毫升)可见徐老师深知,这节课并不是要讲解数学题的,而是要向学生传达重要的数学思想,即“倒推”策略思想的,学生们只有理解并掌握了数学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自然而然地,课堂顺利地进行着习题的练习。这使我想起了我的课堂教学实况,我总是在学生们已经初步了解新知识的情况下,让学生们自己求解本该精讲的例题,之后便草草了事,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们似懂非懂地学习着,遇到最基本的知识习题时,却不知所措。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学生们本应该对笔算的步骤了如指掌,我也很自信地这么认为,可是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如,学生在填写这道题目时,错误百出。26×148208„„„„„„()×()的积26„„„„„„()×()的积468„„„„„„()×()的积,()位的“0”不写可见,我作为老师并没有做好引导和指导,没有备好课,没有把握好新知识的核心思想,给学生们造成不可言喻的学习困难。回归到徐老师的课堂中,我感悟,徐老师在教学中一直在向老师们传授着这样一个教学原则。即“从简单出发,向本质迈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应该尽力用他们能理解的通俗易懂的思想方法教学,应向学生们传达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不仅仅是解题思路。很简单,徐老师在做“素质教育”的事情。第三节课是刘松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刘老师的课,语言幽默风趣,与学生们沟通甚好。整节课中,刘老师与学生们互动较多,数学游戏设计到位,学生们在游戏中掌握数学思想。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刘老师首先请三名学生到讲台上,给他们几支粉笔,让下面的同学猜一猜有几支。学生们这样猜到:0、1、2、3、4„„刘老师不断地坐着引导,问:到底是几支呢?这时一名学生猜到,说是n支,刘老师听到这,不忘问到“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具体是几!”游戏进行到这里,讲台上的学生开始解开谜底。1n37、0.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不知道是几,可以用字母n表示,当n遇到特定的值时,n就表示这个值(如上图)}→{n可取任何不确定的值}刘老师反复地强调,《用字母表示数》实际上就是,n可取任何不确定的值,是不确定的。接下来的教学就是围绕这一本质东西开展的。整节课都在进行着井然有序的游戏,游戏的宗旨是理解“n取任何不确定的值”。刘老师时刻在提醒着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因为不确定”。《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我没有教学过,但我十分感觉到,这节课并不好“教”与“学”,首先它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其次它比较抽象,可以说它是由“数”的思维转向“字母也是数”的思维的开端。之前,我曾观看过用“魔方”教学本节课,在那节课中,利用魔方,进去一个数,再变出一个数,反复几次,目的是让学生们发现“魔方”的秘密,并提出疑问:在不知道进去的数是几的情况下,应怎么表示才比较妥当。这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用字母n表示进去的数,用n+10表示变出来的数。我感觉这样教学挺不错的,教学很顺利。但是,在听过刘松老师的这节课后,我发现,“魔方”教学例子并没有那么好,它向学生传达的数学思想很单一,只是“在不知道是几的情况下,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数学思想比较狭隘,当字母n遇到特定的值时,怎么办,学生们应如何理解。刘松老师则认为,《用字母表示数》应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不确定”的数学思想上,应在本质东西上教学。我比较认可。学习数学,本就应该学习的是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而实际当中,我们很多老师只是简单传授知识。三位老师的数学课讲的都很精彩,我总结了几点他们教学的共同点。其一,最初都与学生亲切沟通,缓解气氛。如钱老师在上课之初,给学生们播放几个搞笑片子,以及一些励志语录。再比如徐老师与学生们拉家常,发现郑州变化很大等等。其二,教学的过程中都渗透着“游戏教学”的方法。如钱老师与学生们共同认识24时,并做相关动作,以表示这个时刻你平常都在干什么。徐老师的“玩好数学?数字卡片”游戏,四张卡片:1、2、3、4组成1234,2对换3,1对换4,1对换2,最后数字是几。刘老师的课堂数学游戏更多,从一至终,整个课堂都没有离开过游戏,同学们乐在此中,如猜粉笔,10秒内从0能写到几,1秒内写完所有的自然数等等。当然这些游戏的设计都是围绕新课中心而展开的。其三,教学的核心都放在了“数学思想”这条主干上,并渗透其他相关的数学思想。如徐老师设疑“倒推策略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向学生传达“灵活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在“玩好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导学生“玩好数学,需要不同的策略”等。再如刘老师在教学“5×n=5?n=5n”时,教学“×→?”的原因,即Х与×相近,所以用?代替,渗透数学文化知识与思想。其四,都主要把“说”放在了学生身上,即学生能说出来的,老师尽量不要说,学生能做出来,老师就尽量不要去做。在三位老师的这几节课中,可以说学生们大胆发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共同讨论。人们都说,语文是要“说”的,数学是要“思”的。但是我感觉,数学也是要“说”的,不光要“思”,“说”也十分重要。很多老师在数学课上,总是不注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认为只有语文才注重。孰不知只有学生们“说”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他才是真正懂得数学的含义;如果他说不出来,说明其实他还没有真正懂得数学的内涵,学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们会“说”了,他也就在思考问题;学生们思考问题了,他也就会有问题;学生们有问题了,能发现问题了,那么他离“创造”还远吗?,此时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所想得到的结果吗?此良性循环,值得我们老师反思。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本人保留本文章的原创性的权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学习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方法,也是个性化的。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寻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是推荐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参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是我国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都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解决问题”内容贯穿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它不仅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甚至被某些专家称作“21世纪课程的基础”。至于小学数学课程,“解决问题”内容就约占教学内容的50%以上,且几乎每次测试都占试题内容的30%左右。可见,“解决问题”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就我自身而言,对于当今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就一度存在着许多迷惘。今天,听了蔡兴飞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的精彩讲座后,我心里豁然明朗,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蔡老师指出:“‘解决问题’教学上,不要再按旧的模式去做解题铺垫,不要锁定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注重方法多样化,注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开放。”蔡老师还举出了在一次考查中,几个学生1/3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对一道题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例子。此外,蔡老师还播放了一些专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录像片断。经过蔡老师的讲解,以及所举的案例、录像等,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以往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领悟了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上的要求和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我们必须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动员和启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确定以“人”为本位,从根本上保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不要过高要求书写格式,不要做解题铺垫或解题思路指导,以免锁定了学生思想,从而扼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不但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决问题”教学的正确有效实施,可促进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改变”,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知识和指导思想,积极钻研新教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2/3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极反思,不断努力提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课反思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07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