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例5篇】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例5篇】【导读】这篇文档“《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例5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5~118页。目标预设知识技能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教学过程一、现象激趣,引入探究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无所不在。2.结合波纹、向日葵等事物,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圆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分层探究,体悟特征1.画圆剪圆──首次感知。(1)学生尝试画圆。通过交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将“画指定半径的圆”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2)剪圆。既帮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准备素材。2.认识概念──初尝成功。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做好认知层面的铺垫。1.开放探究──体验特征。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明确探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圆片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圆的特征,并将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对有困难的研究小组提供支持。并收集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以备交流。2.交流展示──共享发现。将学生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汇集成“我们的发现”,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对于圆的完整、系统的认识。二、实践拓展,文化渗透1.基本练习。(1)判断:图中的哪一条线段是圆的半径或直径?(图略)(2)口答:根据半径求出直径。根据直径求出半径。(题略)(说明:本项练习没有单独设置。而是结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穿插。)2.史料链接。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像能力。3.解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为什么是圆形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4.圆与人文。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教学反思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二篇】教材分析:本节课要研究的“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之后,新接触的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以及在圆的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的预备知识,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此外,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的能力能力培养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情分析:圆的各部分名称学生容易明白,可是圆的特征比较抽象,需要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最后通过引导、归纳、概括而出,此外画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把圆内和圆的“上方”当作“圆上”,所以我把理解“圆上”的概念作为重点之一,归纳圆的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56---58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教学重点: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体会圆的各点均匀性: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教学难点: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及各点均匀性。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一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来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圆的特征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以突出重点;以小组合作讨论、并辅以游戏引趣、教师适时点拨等为手段来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检查家庭作业。提问:把你昨天剪好的圆举起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手中圆的?2、交流画圆的方法。用实物画、用圆规画、用半圆仪画。3、说一说身边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4、欣赏圆的图片,说一说有什么感受?生活中圆无处不在,圆很美,用途很多??5、小结导课。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圆到底有什么神秘之处能使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呢?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圆的认识(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圆的初步认识1、把手中的圆摸一摸,看一看,说说你的发现。面:平平的,边:光滑、弯曲2、出示立体图。圆能和它们放一组吗?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它们是立体图形,圆不是。)3、出示平面图形。圆能和它们放一组吗?为什么?圆和它们有什么不同?4、小结、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板书:平面曲线)(二)认识圆心1、通过操作找圆心(1)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2)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2、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圆心o)3、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三)认识半径直径及二者的关系1、教师从上衣兜里神秘的掏出一个系着一段细绳的小球,用手拽着绳子的一段,将小球甩起来(教师演示),你们看小球画出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很容易说出:小球画出了一个圆。)2、在黑板上展示小球成圆过程。讲解小球转动轨迹上有无数个点,这些点都在圆上。明确圆外、圆内、圆上的范围。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3、说一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4、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板书:半径)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5、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7、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在小组里讨论:(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8、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四)圆的画法1、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画圆。那么,如何才能很好的画一个圆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用工具画圆的方法。2、介绍圆规,让学生看课本第87页有关画圆的知识,并尝试画一个圆。学生看书后指名回答画圆的方法。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3、为什么全班同学画的圆大小不一?怎样才能是全班同学画的圆一样大?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想把圆画在本子的右下角,你会怎么做?你有什么发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三、巩固发展(一)做“做一做”第1-4题1、第1-3题学生独立做,并集体订正。2、第4题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指名汇报。(二)、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2、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3、要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三)解决问题。1、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呈“一”字型排开,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2、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可是,没有一个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用绳子画圆)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定点d=2r板书设计决定圆心位置决定半径大小d2直径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Or《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三篇】一、教材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2
本文标题:《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例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83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