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通用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通用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通用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初中历史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新贵族的出现;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苏格兰人民起义;1640年议会斗争;纳西比战役;查理一世被处死和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政变;《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从而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②通过分析克伦威尔在历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思想品德教育: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②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较,是人类历的又一重大进步。但资产阶级革命终究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二、重点和难点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三、讲授新课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当时统治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实行革命。今天,我们就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源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这参考资料,少熬夜!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农民反对封建压迫,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联盟,反对封建统治,并取得对运动的领导权。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首先起来反抗查理一世统治的,是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国王和议会最后决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内战结束后,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和军队组成法庭审判查理一世。判决他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白厅(王宫)广场被处决。三、《权利法案》的颁布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掉过头来,同人民为敌。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成了英国的无冕,共和国名存实亡了。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武装起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无法容忍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但是,他们已经脱离了人民,害怕人民,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去*复辟王朝。他们就向封建贵族妥协,于1688年发动了政变,*了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荷兰执政威廉当了英国国王。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力,英国议会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提问:(1)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2)《权利法案》起了什么作用?《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的大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是英国政治的重要文件之一。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意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第二篇】参考资料,少熬夜!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历史朝代名称。2、识记历史朝代更替顺序。3、探讨朝代更替原因和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朝代名称,重点朝代建立年份、开国者。2、记住朝代顺序,理解记忆朝代更替歌诀,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3、理解朝代更替的规律及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培养学生对朝代及更替的整体认知能力。2、利用提问探讨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3、通过对原因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结历史规律及发展变化的原因,学生认识到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性,以史为鉴,知兴衰得失,继往开来。重点难点一、重点:朝代更替顺序。二、难点:朝代更替的原因及规律。授课类型自设专题综合课。版本及教材岳鹿版,涉及七八年级历史共四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复习课本相关内容。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列表法、歌诀法多法结合。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知道中国哪些朝代?你能完整说出朝代更替的顺序吗?(点学生回答)从同学们的回答可看出,同学们对朝代更替掌握得不够全面和准确,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全面准确掌握朝代更替顺序、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参考资料,少熬夜!二、问题引导问: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名称是什么?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第一个朝代的社会性质是什么?初中历史备课教案【第三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基本情况。2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的,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图片《北大钟声》,20世纪初的北大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这些先生们都是校长蔡元培请来的,你认识谁?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北大不仅包容了拖着长辫的旧学代表,更包容了接受新文化、参考资料,少熬夜!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师。正是后者,在百年前掀起了一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书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场运动即新文化运动。2新知介绍一、新文化运动(1915—1921年):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起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下限三说,一说1921年,一说1923年,一说1927年,笔者取1921年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般认为,1918年是其分水岭,前期是反对封建旧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后期是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为主。1、背景:(1)政治上:①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如1915年与日本正式签订《民四条约》,以二十一条为基础,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②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1916年,建立君主立宪制,反对者政治上有护国运动,思想上有新文化运动。③军阀割据混战:1916年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分裂,地方军阀崛起,进入军阀混战时期。以上这种政治局面,外有侵略加剧,内有帝制复辟、军阀混战割据,中国的先进分子力图改变,寻找新的出路。(2)经济上:民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第四篇】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2、过程方法与能力: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二、教学要点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初中历史教案【第五篇】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2、分析: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掌握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参考资料,少熬夜!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四、教学条件支持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他们究竟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历史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问题一:炎帝、黄帝和蚩尤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1)炎,黄战蚩尤(2)时间:距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82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