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语文教案【推荐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八年级语文教案【推荐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八年级语文教案【推荐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了解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的新颖构思3、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点)4、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介绍丽的新颖构思。(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者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赏读这篇佳作。二、作者简介三、关于丽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1、文章标题有什么意义?一滴水实际上是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历丽,向人们介绍丽这座古城。2、文章标题中“经过丽”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车转轮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边,跃入流,奔向大海。”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来安排的。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丽哪些景观?作者介绍了丽的四方街。五、课文精读参考资料,少熬夜!1、文章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什么变化?开始是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然后融化成一滴水。作者开始交代一滴水的来源,实际上是介绍丽源头及地理位置——————玉龙雪山2、这一滴水到丽经历了哪些曲折?先是玉龙雪山顶上的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入丽却跌入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穿行于最美丽的四方街。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样介绍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对它进行了三处介绍。一是第三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扬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车上眺望,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体而详细的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的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4、第8段有什么作用?5、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介绍东巴文的水字?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时间这一线索的?7、作者为什么让自己化作一滴水游历丽?8、我们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地方?六、据以上问题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的经过,重点是四方街。七、拓展延伸八、教学后记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学情分析1、从师生访谈的结果来看,了解课文结构与叙事线索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关键在于对“台阶”的象征意义,即对父亲的精神世界的了解。而要实现此目的,就要让学生了解父亲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背景,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2、父亲想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其实是想获取社会对他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需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2、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形象参考资料,少熬夜!3、掌握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亲追求社会地位、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意义。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法。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语:鲁迅对保姆阿长的爱,朱自清对父亲的爱,我们已经在学习课文时感受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森祥的《台阶》看看他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约2分钟﹞二。预习交流﹝约5分钟﹞1、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课文清况。2.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3.了解背景。三。确定目标。﹝约2分钟﹞四。分组合作。﹝约8分钟﹞五。展现提升﹝约15分钟﹞六。穿插巩固﹝约5分钟﹞七。达标测评﹝约5分钟﹞入教导学。抽查两名学生的预读情况,出示小黑班题。让其他学生参与组内检查,交流。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他做了哪些造屋准备工作?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样了?。4复述课文,感知父亲形象。检查每一组的学习讨论情况。要求各组选出代表,展示本组学习成果,组与组比赛,评出优胜组,教师适当点评。检查每一组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从小说角度再学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父亲为什么觉得自家的台阶低?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3、为什么父亲造的是九级台阶?4、为了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5、文中详述造台阶时父亲的兴奋与幸福,意在表参考资料,少熬夜!现他的什么品质?出示测试题:1、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其实就是他对自己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对获取他人尊重的渴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父亲靠什么实现了目标?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教学目的: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教学过程:一、释题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小结: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二、新授课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参考资料,少熬夜!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诉你的?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2)教学第三节。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②提问: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诉大家的?__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准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诉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知识。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习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告诉我们的?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②分组自学。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理解词语:镶嵌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镶嵌的意思吗?谁愿意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播放课件:造山运动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4)小结2—4节内容。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习,参考资料,少熬夜!你都学到了什么?③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第二节与第四节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说话。三、扩展练习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诉的知识。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三一刀客★√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互相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告诉大家)。2、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行解说。强化观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四、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板书设计:1、语言2、知识简笔画:三叶虫化石那儿曾是汪洋一片简笔画:蝌蚪春天到了简笔画:鱼鳞两圈就是一岁八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一、导入:许多名家都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叶圣陶评价它“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吴晗赞颂“《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但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不可分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并且常读常新。请问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板书课题:背影朱自清)二、初读课文,思考: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钟)预设答案:父爱子(呵护体贴)(板书:爱)(过渡)这个故事让我们非常感动,但这个故事的开端却是这样的:参考资料,少熬夜!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父亲做出这些事,他心里对父亲会有什么样的看法?预设答案:恨(师引导:对父亲产生这样的心理,合适吗?哪位同学还有更恰当的词语吗?)不满、不满意、生气、瞧不起等等词语。(板书:不满)师:文章中哪些地方流露出这种不满、瞧不起的情绪?请同学们找出来。预设答案:笑他迂、瞧不起等。(拣座位、嘱茶房等,讨好我,我不在意、不耐烦。)师:本来他是不满的,可是他的情绪在后来慢慢发生变化,父亲做的哪些事,说的哪些话使他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三、读一读,品一品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预设答案:1、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4)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动作(至少五个)并分析其作用。动作:走、探、穿、爬、攀、缩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板书:感动理解谅解)师:朱自清对父亲情感变化由不满、不耐烦转变为参考资料,少熬夜!感动,同学们找出了原因并分析的很好,现在,咱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朱自清,看到父亲去给你买橘子时行动艰难的背影,你是怎么想的,会默默地对他说些什么?(示例:父亲,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你的背影。你虽然不完美,甚至特别迂,但只有你,和我有着剪不断的血缘亲情。我的父亲,你行动那么笨拙、迟缓,还去给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教案【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52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