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精编4篇)
好文档,供参考1/13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精编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精编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这两篇介绍古代建筑、园林的短文,初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文中一些句子学生也较难理解。这篇设计以扶读为主,着重让学生读懂。教学步骤:1、导入,学生背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者简介江南三大名楼及成名的原因。2、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同桌质疑讨论。教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语句:A。遂以名楼。B。上倚河汉,下临江流。C。重檐翼馆,四闼霞敞。3、诵读小结。好文档,供参考2/13①以“仙”字贯穿全文。②短篇幅中包含丰富的内容。③句式多变,多用对偶。④总体特征:巍峨高大。4、转入《于园》,介绍瓜州古渡。①古交通要冲,商贾云集,富人居所。②相关传说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5、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同桌质疑讨论。教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语句:A、富人于五所园也。B、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C、主人处处款之。D、以幽阴深邃奇。E、坐其中,颓然碧窈。F、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6、诵读小结:①按空间顺序介绍于园。②雅语、俗语兼用。③总体特征:奇在磊石。7、检查阅读效果,讨论探究题。教学设计B好文档,供参考3/13创意说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进行口语、写作训练。教学步骤:1、导入,解说和黄鹤楼相关的故事传说:①黄鹤楼的得名。②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2、指导学生阅读《黄鹤楼》,疏通句子,对不易理解的句子,教者重点解说。3、讨论:①这篇短文和崔颢《黄鹤楼》诗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同:都写到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感。异:本篇重在介绍说明,崔诗重在抒情;本篇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诗抒发思乡之情。)②短文用哪些修辞手法突出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对偶、夸张)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描述你登高的所见所感。4、阅读《于园》,讨论:①于园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磊石奇)②文章按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空间顺序,由前而后)好文档,供参考4/13③举例说明文中用比喻说明的好处。(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形象地写出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④你到过的园林有什么特点?说给同学听听。5、写作交流。写1篇短文,介绍你游览的园林景点,要写出它的特点和游览时的感受。教学设计C创意说明: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结合过去所学,归纳文言词汇,在反复诵读中鉴赏。教学步骤:课前准备,学生上网查阅黄鹤楼的资料。1、导入,学生交流所查资料。2、短文诵读:范读、集体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3、对照注释,两人一组合作解释句子。4、练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于、以、其”,归纳用法。①于:于土墙凹凸处。尝驾黄鹤反憩于此。娠于磊石之手。②以:遂以名楼。以实奇。不以疾也。可以为师矣。跪而拾之以归。好文档,供参考5/13③其:观其耸构巍峨。坐其中。常蹲其身。其虫旧曾有之。5、练习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语言现象。遂以名楼。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主人处处款之。缘坡植牡丹、芍药。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6、鉴赏。《黄鹤楼》:首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巍峨高大,神游的感受是如临仙境。《于园》:首先介绍于园所在地及主人,交代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接着重点写游于园的所见所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以磊石奇,神游的感受是使人有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感。7、诵读、比较:两篇短文写法上的特点。资料整合平台《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见苏教版《语文读本》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下册教案2教学目的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好文档,供参考6/132、朗诵文言课文。3、积累文言词汇。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5、理解句意、文意。教学重点:目标35教学难点:目标4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二、作家作品简介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好文档,供参考7/13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三、朗读课文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一词多义: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2、讲解词性活用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3、讲解通假字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好文档,供参考8/13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五、大意理解: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六、练习背诵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七、教师小结:1、虚词的用法:(1)之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以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3)“其”的含义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好文档,供参考9/13麦场)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八、作业A.课后练习二。B.默写课文初一语文下册教案3创意说明:这是1篇优美的散文。景色描写形象细腻,事情记叙完整生动,人物描摹惟妙惟肖。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些特点,学习本文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步骤:一、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并讨论下列问题:1.从课文标题和文章看,全文写了哪两个地方?作者对这两个地方各是什么感情?2.文章的过渡段是哪一段?全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好文档,供参考10/13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乐园生活。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2.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3)“雪地捕鸟”这一情节,哪些动词运用得准确、生动?(4)“美女蛇”故事的插叙有什么作用?(5)离开百草园,作者的心情怎样?这一小节(第9小节)的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指导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第一部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方方面面。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10、11小节,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我”对先生的敬重之情,并找出相关的词语进行分析。2.学习课文第12节至文章最后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这部分内容写了几件事情?好文档,供参考11/13(2)写大家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除了表现孩子们的天性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作用?(3)哪些内容的描写表现了封建教育的陈腐与失败?四、课后练习。1.认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2小节,体会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2.通读全文,请说出你所认为的作者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初一语文下册教案4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深切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道理。3、对名言之句深入探究,提升思想认识。教学重点:怎样面对挫折的生活。教学难点:从生活深入思索面对人生的困境。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好文档,供参考12/13诵读、讨论。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录音:《阳光总在风雨后》,听后,你听清了什么?(找同学谈一谈)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并无风雨,人生却不可能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三、诗文品味1、听配乐朗读。2、同学结合录音又感情的朗读。3、找同学读。4、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的?老师结合实际明确:认为只要去努力肯定会获得成功,而生活却不能如此,那当然就是欺骗。5、你这样认为吗?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这样做过?四、名句积累好文档,供参考13/13学习了本首诗,你想把哪些句子送给身在困境中的亲人或朋友?引出诗的前四句,共同齐读把它记下来。(插入课件——前四句)五、结束语人生远不像一首诗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有一点,坎坷路上别忘了普希金的诗言,最后让我们依然在《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录音)课后反思:简单的诗句,给了身处逆境中的人以无限的鼓励,总是对诗句感觉他很简单,但能在苦难的生活中能做到普希金所写的那样,实际上是很难的。放开思维,让学生还是想想他所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坎坷的人生故事而体会吧。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40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