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心得体会范文4篇
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心得体会范文4篇【导读】这篇文档“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心得体会范文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心得体会1《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学习心得体会在我大学毕业之后从教以来,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在教科研活动月中,我认真地阅读了学校为我们老师推荐的《高校课堂九大教学范式》这本书,书中从课改理论、范式模式、校长经验、具体操作、对话问答、社会关注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九所学校九大模式,这些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各校的特色,但无论是怎样的模式,都是围绕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想推进高效课堂,我觉得要科学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话被每一位教育教学的人成天挂在嘴上,但真正能落实的人不在多数。为什么呢?因为教师的“一言堂”是最懒惰最省力的课堂。就像前面说的,一堂课真要让你只讲十分钟的话,那剩下的时间怎么办呢?势必要劳心费力去做大量的工作来完成这剩余的35分钟的空白。所以,多数人选择教师多讲,认为讲过了就等于学生学过了,及时学生没有学会,个别人也会落得个心安理得,反正我责任尽到了,会不会是学生的事情,与我无关了。课改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角色,给教师重新定位。高效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应该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在课堂上,教师要启发引导,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做最优秀的学习者。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的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课堂就是互动的课堂,展示的课堂。二、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积极自主的学习生活远远不是一张试卷就能表现出来的。现在的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敢问、敢说,而不是保姆似的教育。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不只用眼睛看课,用耳朵听课,还要调动各种器官运用一切方法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他们自己探索得来的知识也许才是一辈子不会忘记的知识。充分信任学生,课堂上少讲少问,把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三、课改的基础是高质量的导学案。教师的工作量更大了。为什么呢?留给学生的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是放羊的,毕竟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怎么指导,就需要给学生一个指向、一个抓手,这指向和抓手就是导学案。所以,导学案的编写就需要教师缜密科学地设计,既然要科学要缜密,教师的工作量自然而然就增加了。导学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导学案成为能否高效学习的关键。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能够深入浅出。同时,编写导学案必须重视“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让导学案成为学生预习课本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四、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宏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课堂因为学生充分动了起来,所以看似老师不用再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了,但是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的成败与任课教师密切相关。所以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充电,提升素质,以深厚的学养、高水平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宏观驾驭能力保证高效课堂的真正高效。下面就是我们要做的:1、课前充分的备课: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2、把握每一节的课堂结构,它总体构想、分几部分构成、每部分以什么方式教学生学习、时间如何分配、思考问题和训练题的设置等。教师要吃透教材和学生,教师要善于搭建“台阶”,设置“脚手架”,善于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3、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4、各小组展示学习讨论成果,教师及时点评归纳,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规律,形成知识结构。需要记笔记的要做明确强调。避免学生自学的知识片面、零碎、残缺。老师要密切关注整个课堂实施过程,组织协调;倾听每一种声音,及时引导;关键时刻要点拨提升,总结深化;对于学生展示时的错误说法要手握真理,力辨其非;对于学生在课堂的争论也要独具慧眼,给出结论。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以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高效课堂的模式,学习名校的精髓,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感奋、叹服之余,我也有我的想法了,初中英语课堂也可以这么动吗?我们的实际适合这么动吗?我想,只有探索才会有可能。只要我们能结合我们的实际,灵活地学习、一定能给学生们带来新的不同的学习体验。高中新教材化学教学心得体会2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存在这么一个特点:知识点多,规律多,特例也多,而且许多知识点是要学生记忆的。但是考题难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适中的,这在往届高考理综科目的平均分上可以得到体现。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总结成:“一学就会,一多就乱,一久就忘。”不少学生常常在学习过程中抱怨学习化学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得到应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把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我有以下心得:一.研究教材内容,设计好新课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导入,能够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提高课堂效率。导入的方式有好几种:从教学内容导入,从学生学习基础入手复习旧知识导入,或者根据学生情绪,结合教师自身特长等等。总之,导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案例一:将学生情绪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氮肥的性质及应用》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教学中来,老师可以提问一句:“刚才上课问好的声音很响亮,同学们应该是没人饿着肚子来上课的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我们来看看过去世界上粮食产量的情况。”然后展示在全世界开始使用化肥前后,世界粮食产量的数据对比:(ppt展示):18XX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0.73吨粮食1978年开始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4.63吨粮食如果不施化肥,中国只能养活2亿多人口,剩下11亿人就没饭吃。(引导学生):“我们班上有51个同学,如果不使用化肥,可能只有9个同学有饭吃。”学生惊叹。通过给出数据引导学生感受到化肥的生产和使用虽然好象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但是对人类的生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ppt展示):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化肥图片,介绍化肥的种类,引出氮肥,介绍工业合成氨生产工艺,并解释设计该工艺的科学家由于成功解决了合成氨过程中需要的高温高压,催化剂等条件,使化肥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并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通过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导入,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化肥的性质,应用也产生了兴趣。为接下去的新课推进做好了铺垫。二。多与生活联系,改进探究实验: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抱怨化学实验枯燥,单一,许多学生毕业后谈到对化学实验的印象总离不开实验室,离不开试管,酒精灯,每次做实验之前老师总要先宣读一遍注意事项,清点实验用品,事先给出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学生进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一堂实验课就此结束。新课程强调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的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发现,主动探究。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就可以看的出来,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编写了许多学生探究实验,并将原来很多教师演示的部分,都改为让学生自主探究。与此同时,教师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上也可以尝试做点改变,增强探究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案例二:在讲解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这个知识点时,教材中的实验是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于试管中进行加热,通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检验氨气。本节课将实验进行改进:取一张旧报纸,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后,放在报纸中用手摩擦报纸加热,然后检验氨气。把原来在试管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的实验改变成用生活中随处可接触到的材料并进行摩擦加热,让学生改变对化学实验的固有印象:“化学实验很危险,动不动爆炸,一般都在实验室做,而且离不开试管,酒精灯。”通过一个简单的改进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实际上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化学变化,化学就在生活中,对于书本上的方程式,物质的性质,也就没那么难以记忆了。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许多学生来自城市,对农村生活缺乏了解,也不感兴趣,实际上在教材中许多知识点在农业,工业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和应用。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也是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的一点。案例三:在讲解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的知识点时,按照教材设计,是通过加热氯化铵检验氨气说明这一性质。此处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一位农民在仓库里存放了一袋氮肥——碳酸氢铵(俗称碳铵),有一天他发现这袋化肥包装破损受潮了,就把它拿出去晒,结果发现没有人偷盗却少很多,你能从化学的角度替他找原因吗?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提供相关的药品和用具,让学生利用已有条件,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同理,在讲解铵盐另一性质,与碱共热能生成氨气时,也可设计问题:在村子里住着两位农民,小李和小刘,他们都种了几亩水稻.小李很勤劳,不仅买了氮肥硝酸铵,还同时使用了自己烧制的草木灰(呈碱性),小刘只施用了氮肥硝酸铵,小李心想自己使用的肥料多,收成一定好,结果到了秋收时发现,自己田地的产量远不及小刘的,你知道原因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将氯化铵和碱石灰混合摩擦加热,检验得到氨气,得出结论。在得出铵盐的这几个性质后,老师再提问:如果你是一名技术员,要指导农民使用化肥,你能列举出哪些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或者,拟出一张化肥的使用说明书?这样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在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得到发挥,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四。联系校园生活,把抽象概念形象化。化学是研究物质本质特点,物质之间关系的学科,部分化学概念存在研究对象抽象,微观,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校园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类比的方法启发学生,相信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是大有好处的。案例四:讲解气体摩尔体积这一课时,分析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研究对象是分子原子这些微粒,比较抽象,教师可以从学生校园生活角度入手,提问学生:做操时,一班有50个同学,二班有45个同学,大家人与人间隔相同的距离后,哪个班占的面积较大?学生马上回答:人数较多的班级占地面积较大。因而得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之一为颗粒数目。这时教师再
本文标题: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心得体会范文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17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