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第3单元测量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时详案
三年级数学·上新课标[人]第3单元测量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单元教学是在二年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课程标准》要求:在现实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掌握多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数学的思考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感受一一列举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使学生有序地思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难点】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等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活动。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景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景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体验和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大量操作的基础之上。例如,在初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后,要让学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尤其是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积累活动经验。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看看有多远,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要合理安排“动”与“静”的时间,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安排的教学活动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但估测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的方法进行指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测量较长距离时运用分解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本单元教材除了穿插编排已学过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还专门设计编排了运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为学生创设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全过程,即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在反思和交流中,要注意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列举各种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1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材例1通过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即已学过的厘米的知识;根据判断估计结果是否准确,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在测量中发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并给出表示毫米的符号“mm”,让学生了解。利用直尺上的毫米刻度直观告诉学生1毫米有多长。通过数一数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引出“1厘米=10毫米”。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直观感知。例2和例3中主要介绍分米的认识、分米与米的关系以及常见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例2一开始便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并给出表示分米的符号“dm”,让学生了解。其次利用米尺直观呈现10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明确1分米=10厘米,并借助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最后通过想一想、数一数,利用米尺让学生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明确1米=10分米。例3中,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因此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时,教材通过推理掌握换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1.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2.理解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3.通过想1厘米是10毫米和10厘米是1分米,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教给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重点】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难点】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第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4.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交流,灵活地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卡。1.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2.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米尺、卷尺、直尺……)[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身高,复习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并掌握常用的测量工具,为学习毫米做好知识的铺垫。方法一1.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一下教材,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宽和厚吗?(指名几位学生)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宽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尺子紧靠教材)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8厘米多一点,有的说19厘米不到。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怎么办?2.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它们,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教材的宽和练习本的宽用厘米或米作单位都不合适,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方法二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预设生:……(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自己的身高)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指名回答)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指名回答)活动: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记录员在记录卡上做好记录。小组汇报各种记录的情况。师:在刚才的测量中,我们发现,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要想知道它们的准确长度,就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板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手势比划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再通过测量活动引出新知。方法三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1)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2.师: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学生汇报。师: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3.(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2)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设计意图]通过数学书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师: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预设生:一小格就是一毫米。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师: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师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师:其实我们的银行、电话卡、尺子,它们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预设生:很短。师: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磁卡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像什么呢?(一条缝隙)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生1:铅笔尖是1毫米。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生3: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生4:我的数学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预设生1:太短了!生2:太小了。生3:很短很短。生4:毫米啊,你是4个兄弟里面最小的。生5:毫米虽然那么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师:对啊,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呢?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作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作单位。如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都要用毫米作单位。师: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二、探究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可以拿着铅笔指着数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第3单元测量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时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81714 .html